中共振興經濟竟然用這招!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

中共振興經濟竟然用這招!對涉案民企老闆「能不捕就不捕」引爆特權爭議

在中國就業嚴重依賴民企,在經濟嚴重受挫、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共近期一改頻頻整治民企的做法,不斷釋放安撫信號。海南省政府近日發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多項措施,甚至提出 :「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就不捕」,引發了特權爭議。

3 月 25 日,中共海南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營造「公平公正」法治環境,糾正侵犯民企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案件,包括要開展專項行動監督民營企業案件的立案以及審查羈押的必要性等。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能不繼續羈押的及時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等。

海南當局帶頭提出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即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能不繼續羈押的及時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

海南將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2020 年 6 月 1 日,中共國務院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並稱是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舉措。此外,從 3 月 28 日至 31 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瓊海市舉行。

旅居美國的原深圳企業家王應國對此表示,新任總理李強作為習近平的馬仔,現在首先要考慮經濟,而海南一直是中共試驗田,所以海南會實行一些特殊的、無所顧忌的政策,才會出台「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等措施。

他表示:「(這種做法)又回到鄧小平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時候。李強要發展經濟,但沒有政策框架。他們(中共當局)可以不懂經濟,不需要懂怎麼賺錢,只要懂怎麼搶錢就行了。你(民企)的錢袋子鼓起來,我(中共)來搶就完了。」

對於海南當局出台的新政策,網路財經大 V 「財經冷眼」表示,這不僅表明中國不是法治國家,也表明很多民營企業家對中共政府失去了信心。

「不管是誰犯法,該拘捕就拘捕,該判就判刑。現在說(給予)民營企業家特殊寬待,明顯就是人治國家。」他表示,前兩年中共對民企的打壓太厲害了,「互聯網、教育培訓行業,很多企業都被打垮了」、「以前反反覆覆搞過好多次了,基本上就是把民營企業養肥了準備殺。這幾年,民營企業基本被整垮了,很多企業已經倒了,該撤到國外的都已經撤到國外了。」他表示,「中國經濟非常蕭條,失業率非常之高,可能威脅到社會穩定。」

「財經冷眼」認為 :「習近平和李強都害怕了,開始哄騙民營企業繼續回來投資,不要關廠,不要撤離。」「可能有少量的民企被忽悠,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會相信中共政府。」

「財經冷眼」表示,中共這波操作實際效果可能不太好,「目前資本從中國流出去的速度還是非常之快的。比如從中國流到香港,然後經過香港到全球各個國家。」

「國際資本非常聰明,他們能看到中國政治經濟趨勢,不會因為最近這兩天它們(中共)的一些動作而改變長期的投資戰略,該走的還是會走。」他說,「這些措施救不了中國經濟,經濟會更加惡劣。」

中國問題專家蔡慎坤也表示,為了穩經濟、穩民企,新貴們也是拼了,只能說明經濟下行壓力山大,各地迫不得已讓民眾安心投資。「但這種人治社會,政府的承諾有什麼可信度呢。」

海南當局出台的新政策也引發民間廣泛關注。網民說:「一個地方政府,出台事關司法的『規定』?」「民營企業家其實更喜歡按照法律來。」

也有網民質疑中共所謂的法治,「這個『能不』的空間太大了,到底能不能還不是當官說了算,有利於官商勾結了」。

「如果在自由裁量權範圍裡,因為『民營企業家』的身分就可以得到區別對待,還能大張旗鼓地享上檯面來說,這本身已經夠離諧了。」

畢竟不是自己人! 習向民企喊話「始終當自己人」 專家 : 處處劃紅線 誰信?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 6 日參加中共全國政協會議民建、工商聯的聯組會,對民企喊話「始終當自己人」,政府會在困難時給予支持、指導。遭專家評論,這只是安撫性質,試圖收復民心,「是要叫大家不要跑」,因此前的疫情影響民企早已受到嚴重傷害。

習近平對民企喊話,民營經濟是中共長期執政、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

《大紀元時報》評論員「財經冷眼」今 ( 8 ) 日表示,這就是一個安撫性質,「因為前幾年、特別是疫情初期的兩、三年,它對民營經濟的打擊力度非常大。」而中共近年矛頭針對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收到巨額罰單,旗下螞蟻集團上市喊卡,滴滴從美國紐交所退市,騰訊遊戲版號被停發等等,企業不斷受到損傷。

而佔經濟成長三分之一的房地產行業遭「三道紅線」的融資限制後一蹶不振,到處可見爛尾樓,房地產民企陸續債務違約,恆大債務規模超萬億,房企已被政府政策弄到快垮台。

「財經冷眼」表示,民營經濟一垮,這兩年中國經濟非常慘淡。不論是經濟增長,還是就業、外貿,都出現快速滑坡,所以它害怕了。在嚴厲封控與失敗政策下,中國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去年經濟增長 3.0% ,這是除 2020 年的年增長率僅為 2.4% 外,自 1976 年文革導致中國經濟幾乎崩潰以來最慢的增長速度。

習也在喊話中稱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但「財經冷眼」認為,習近平不會專門出台法律,其實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在中國憲法和民商法裡應該都有提到,法律定位基本上確定,中國並不是法治國家。

「全面清零」導致產業鏈移出中國,企業紛紛將工廠轉向東南亞、印度等國。《時刻新聞》引用海關數據和中國春季訂單總量數據, 2023 年 1 月份,歐洲對中國訂單同比減少 50% ,北美減少 40% 。訂單數砍半的情況下,中國民企正面臨寒冬。

「財經冷眼」表示,中國經濟非常慘淡。外貿不行,投資也不行,內需拉不動,基本上中國經濟將加速解體、坍塌。所有政客,包括習近平在內都是一廂情願,「中國經濟已被摧毀,現在想救也救不了。」

中國經濟早就不行了? 專家 : 房地產「堰塞湖」將沖垮市場 前黨校教授也認同

知名部落客「老蠻資料庫」近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認為中國的經濟危機早在 2017 年就發生,經濟崩潰從 2022 年就開始了,其中關鍵就是房地產。其言論也受到中共中央黨校前教授蔡霞轉發,她認為中共一向慣於黑箱處理,就連經濟真相他們也是能瞞則瞞。

「老蠻資料庫」表示,從 2015 年中國房地產就不行了,全國一、二線城市房價普降兩成,國家承受不住了,於是「地產去庫存」,一方面允許地產公司使用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融資工具,把企業槓桿拉到極致;另一方面敞開了給居民發購房貸款,從首付貸到接力貸,把居民槓桿拉到極致。

「老蠻資料庫」認為,中共經濟危機早在 2017 年就發生了,而經濟崩潰從 2022 年就開始了,只是還沒到全面垮壩的時候,這一時刻很快就要來臨。「最具破壞性的突破口在房地產」,這個龐大的「堰塞湖」如果垮塌,將直接沖毀債務市場和銀行系統。 特別是銀行系統,它相當於中共經濟的「三峽大壩」,一旦潰壩,華夏大地將赤野千里。

蔡霞今天 ( 28 ) 日在推特 po 文表示,當時在與體制內專家談經濟時就說「清況很糟糕」,按經濟規律中國當時就在經濟危機門檻上了。

蔡霞說, 2016 年 2 月,中國退休地產商任志強批評央視向領導人習近平肉麻表忠,被北京市委「千龍網」扣上「反黨」罪名,她站出來為任志強說話,惹怒了習。 中央黨校要她「交代」為什麼公開寫文章為任說話。「我寫的意見之一是中國經濟積壓了大量問題,將釀成經濟危機,中央不抓經濟大講政治,對任志強大搞政治批判,根本違背黨章明確的『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

她說,後來紀委的人告訴我,何毅亭常務副校長說:儘管她寫的有道理,公開說就不對,內部轉就很好嘛。「中共一切慣於黑箱處理,經濟真相他們也能瞞則瞞。」

據中共官媒《經濟參考報》在 2015 年報導,中國 70 大中城市同比整體跌幅高達 6.0%,房價普跌現象將持續,多個三、四線城市調查發現,由於當地房地產市場早已飽和,房價漲幅已然透支。

到 2020 年後中國爆發房市危機,各地「爛尾樓」頻傳,當局因此規定「三條紅線」,以打擊房地產高風險借貸和投機行為,這被廣泛視為引發後來房地產違約潮的主要原因。

習近平不忍了! 兩會期間罕見點名批評美國 稱西方國家全方位打壓

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於 6 日在參加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罕見公開批評美國,將中國面臨不同的外部挑戰歸因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聯組討論時,表示外部的環境急劇變化,且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其後將矛頭直指美國,「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習接著表示,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希望有能力的民營企業,能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更要求政府官員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活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供應鏈建設。

綜合《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習近平自執政起,鮮少在公開場合直接批評美國。過往習近平對美國的批評與不滿,都是通過下屬再轉達給公眾。這次習近平不僅親自批評美國,更使用「遏制」等冷戰用語,並不符習過去的慣例。

有專家認為,習近平點名批評美國,挑動民族情緒,並非盲目鼓吹民族主義,而是藉機動員民企振興中國的高端科技產業。習在批評美國後,隨即向民企招手,更明確表示地方政府在需要時財政支援各科技民企。不過,這也顯示了中美關係進入了競爭更激烈的階段。

中國民營企業政治地位不穩 戴著鐐銬跳舞

中國經濟疲弱,甫開始第3任期的習近平亟需拿出成績安定民心,過去幾年政治處境飄搖的民營企業,此時又成為官員們要好好伺候的「座上賓」。

問題是:官方喊了多少次要對民企、國企「一視同仁」,為何還是做不到?中共政權下,民營企業能有真實穩固的經營信心嗎?

儘管2022年的中共20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乃至今年「兩會」都釋放出要力挺民企的訊息,但根據財新網,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2月底在「浦山講壇」中說,透過對大量政府採購數據的研究,了解到許多民企目前已經拿不到政府的訂單。

姚洋表示,在中美博弈、新型舉國體制的引導下,政府訂單都先給國企,再由國企發包給民企。偏偏這些訂單金額很大,很多民企被逼得沒辦法,只能引進國企占股,如此一來不但有機會拿到訂單,還能享有僅一半不到的低利率。

多數國家都有國營企業,但大多限於能源、軍工等與國安和重大民生有關領域,而非像在中共治理下,除了創新領域外,所有的傳統行業幾乎都有國企,「與民爭利」的現象普遍存在。

連低進入門檻的書店,都有國營新華書店搶占最好的地點,不計成本經營。畢竟書店是跟意識形態相關的領域,國家當然不會放手。

民營企業在中國是一種尷尬的存在,像是被塞進了不合身的衣服。這件衣服是體制,是法規,在衣物沒遮到的地方,有本事者競相投入資本「野蠻發展」;在衣物過緊的部分,則處處掣肘,隨時要有被國家突如其來監管限制或左派人士莫名攻擊的準備。

不要忘了,中共奉社會主義為圭臬,民營企業的概念不過是這30、40年的事,如何為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找出與共產黨執政不矛盾的說法,就花了長久時間。

中國在1970年代末走向改革開放後,1981年,個體商戶被允許可以雇用7個以下人員;直到1988年,私營企業才獲得合法地位,被定位為「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到了1997年,中共15大報告改稱「非公有制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企在中國始終是「先有事實、再給名份」,但法律跟不上,又掣肘了這些企業的健康發展。

中共的「心病」在於:不能任意縮減國有企業,還要透過國企施展黨對行業與資源的控制。習近平當上中共總書記後,一邊說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邊強調「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但實務上兩者相矛盾時,優先順序又該如何?

中國民企當前面對的環境可謂「內憂外患」:在國內要跟資源豐沛的國營企業競爭,在國外市場上,又因為國際「排中」新供應鏈成型、產業外移、防疫清零等因素,外貿訂單大量流失。然而,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這個「好」在於:既然眼前拚經濟最重要,對民企不必要的折騰都可以少了。

民企在中國扮演著「56789」角色: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毛額、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如果不是這些功能,它們受到的打壓和漠視會更嚴重。

但是,民企作為政權「工具」的角色並沒有改變,一旦經濟恢復,它們又將被要求配合細節不明的共同富裕政策。

在台灣,郭台銘可以表達想選總統;在對岸,沒有犯法但惹怒當局的馬雲,卻只能低調出現在海外;再怎麼有錢有權的老闆,也可能因為要配合當局調查,突然與外界失聯。中國民營企業家在黨和國家面前,永遠渺小。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