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無敵星星!無敵星星全是幻想!屏棄無敵星星!不到一個月「二次確診」醫驚:怎麼這麼快

確診康復者=拿無敵星星?醫曝:效果短暫「不如先做這事」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再燒,今年本土累積個案已經破百萬例,當中也有許多確診者陸續解隔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確診過康復並且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是獲得「無敵星星」,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

羅一鈞表示,曾確診個案若康復且解隔離,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但若是有出現相關症狀,經判斷非其他病因所致,還是建議進行快篩或PCR,如果檢驗為陰性,也無需匡列為接觸者。

因三個月內有一定免疫力,也被形容是獲得「無敵星星」。不過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後只能勉強等於「一劑疫苗」,尤其是保護力來看,疫苗保護力能維持6個月以上,不過染疫康復只有3-6個月。

黃立民也說,康復後的民眾最好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

羅一鈞昨天(20日)提到無敵星星也說,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

何美鄉認為 打滿3劑後又感染Omicorn有望創超級免疫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近日在民進黨中常會演說時提到,如果能在接種3劑疫苗後感染Omicron,將成為最佳的「超級免疫力」。實際上何美鄉過去便多次宣傳這項說法,今日的解說更獲得總統蔡英文認同。

何美鄉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綜合免疫力」為疫苗施打後又感染、康復產生的免疫力,感染後的抗體高、抗體也廣效,維持時間長。事實上,過去她在FB便多次建議民眾無須對感染Omicron驚慌,感染了以後有如「多打1劑疫苗」,可維持正常生活模式,不需要拒絕出門,反而使商家倒閉。

何美鄉建議自然感染後 抗體更高

民進黨在18日召開第19屆第81次中常會,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博士以「洞悉COVID-19疫情的樣貌與國際防疫策略之借鏡」為題進行專案報告。何美鄉表示,防疫策略因病毒變異株出現而更複雜,需要更專業、細膩、即時的實證對策;防疫政策與執行本來就是要一直調整,越是成功的防疫,就是要一直快速調整。

何美鄉也以先進國家的案例指出,只要施打過疫苗,輕症無症狀比例較多,因此她建議民眾務必要接種疫苗,這是由於施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以有較高、較持久的抗體,但是沒有打疫苗的長輩不適用。她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健康正常生活模式,不要不敢出門、吃飯,反而讓商家倒閉。

何美鄉表示,國外從2020年初疫情發生以來,經歷自然感染和疫苗的施打,從致死率來看,是越來越低,再次提醒民眾疫苗要打好、打滿,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特別是年長跟幼兒族群。

而對於疫苗施打部分,何美鄉建議各縣市政府各縣市以符合地區文化的方式,鼓催施打疫苗,並且對安全顧慮部分,加速闢謠。

她也建議,每個縣市政府做好自己的事情,把醫療量、病床數都顧好,如果知道自己醫療量能不足,就早早要求幫忙。針對特殊病人,建立有效分流孕婦、兒童至專責單位的機制。

中央增設大型篩檢站 全力治療中重症

蔡英文會後說明,中央在北北基桃優先增設大型篩檢站,減壓醫療院所負擔,集中醫療資源於中重症患者照護。各篩檢站也設置綠色通道,優先提供6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PCR採檢、醫生看診、拿藥」一次到位的服務,讓我們的長輩、小孩方便就醫。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感染Omicron會有超強免疫力?專家研究:新冠疫苗才是廣效保護力的來源

台灣近期確診人數暴增,是否可以依靠感染Omicron而獲得超強免疫力?最新研究顯示,若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專家也表示,感染Omicron而沒接種疫苗,只能產生對該病毒株的保護抗體,疫苗則可以提升對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廣效保護力。

今(2022)年5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解析,此研究中收取感染Omicron病毒者的血清,比較了有完整接種疫苗和沒有完整接種疫苗,是否抵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不同,其中有8名接種兩劑或三劑新冠疫苗(莫德納或BNT),其中10名未接種疫苗。研究發現,若感染Omicron病毒者有接種兩劑或三劑新冠疫苗,血清中的抗體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較好。

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有限

若感染Omicron者沒有接種疫苗,雖然血清中的抗體可以降低Omicron病毒,但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降低了,對抗原始武漢株的效果降低了15倍,對抗Delta的效果降低20倍。

專家建議:未來疫苗設計,應做成雙價或多價型疫苗來增強廣效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黃麗華對此研究結果表示,Omicron病毒感染所產生之抗體可以普遍性地提高疫苗對抗各種變種病毒的能力,因此她認為,未來疫苗設計應可考慮將Omicron或 Delta病毒的棘蛋白,加入於目前的武漢病毒株的棘蛋白中,做成雙價或多價型疫苗來增強廣效性。

但黃麗華也提醒,病毒除了棘蛋白,還有一些其他的病毒蛋白成分,是否這些病毒蛋白才是造成抗體在跨變種間可以有交叉保護效果的原因就不得而知。黃麗華認為,有待進一步實驗證明含棘蛋白的多價疫苗,是否也能提升對各個變種病毒的抵抗力。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賴明宗表示,這份研究清楚指出感染Omicron引發的抗體,只能中和Omicron病毒,無法中和武漢株和各種變異株(包括Alpha、Beta及Delta)。但如果接種過新冠疫苗,再被Omicron突破性感染時產生的抗體,就可以有效的中和各種新冠病毒株。因此新冠疫苗能大大拓展Omicron引發抗體的廣度,對抗各種已知的新冠病毒株。

研究:感染Omicron後,無法產生對抗其他新冠病毒株的抗體

賴明宗補充,另一篇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即接種第三(加強)劑新冠疫苗可增進原有抗體的廣度。但賴明宗也強調,《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少了在活體保護力的直接結果,只能說,感染Omicron後,無法產生對抗其他新冠病毒株的抗體。賴明宗提醒,研究還不清楚感染Omicron是否能保護個體免於感染其他新冠病毒株,還不能引伸為新冠疫苗對未來出現的變種株一定有保護力。賴明宗認為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約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無法預測新變異株是否會使目前新冠疫苗產生的抗體失效,所以仍需持續開發下一代新冠疫苗。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指出《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施打疫苗的重要性。他表示,疫苗可以先誘發一個對抗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免疫反應,尤其在施打二或三劑疫苗後,能減低感染機會跟預防重症外,如果真的還是被突破性感染,這時候誘發的抗體反應不僅非常強,也可以對不同病毒株有廣效的交叉保護。顧正崙認為,研究進一步指出Omicron感染後誘發的免疫反應較弱,且缺乏廣效的交叉保護,而有被其他型病毒株再感染的風險。所以並不是感染Omicron病毒以後就對新冠病毒免疫。

《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使用表現出病毒和人類細胞結合位點(人類ACE2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感染Delta、Omicron,以及原始武漢株等不同的新冠變種病毒,量測小鼠上呼吸道和肺中的病毒量、肺部免疫細胞(T細胞)的表現和促進發炎的激素,以及小鼠血清中抗體對不同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結果顯示,Omicron感染後與其他新冠病毒感染後相比,Omicron引起的促發炎細胞激素降低了,且活化或消耗的肺部T細胞數量也減少,這和Omicron病毒的致病性降低有關。

黃麗華說明,研究發現相較於武漢株或Delta病毒株,Omicron病毒在基因轉殖小鼠體內的複製能力降低,造成的發炎反應、疾病症狀及死亡率也較輕微。顧正崙表示,這篇研究利用動物實驗證明,Omicron病毒誘發的T細胞活化、發炎反應,以及中和抗體的保護力也較弱。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研究限制之一是樣本數較少,且研究中主要觀察抗體的反應,有待更多研究數據佐證人體內的細胞免疫反應。顧正崙也提醒,Omicron病毒誘發的免疫反應在真實世界中,預防再次感染或重症的能力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新冠病毒還在持續的突變,廣效免疫反應對於我們尚未看到的新突變株有多好的保護效果都還未知。

若有接種疫苗,被感染時可誘發更好的免疫反應

顧正崙補充,疫苗可以強化中和抗體的濃度與廣效性,達到更好、更全面的保護效果,他認為,雖然兒童感染後的重症機會不高,疫苗不能保護幼童完全不被感染,但若有接種疫苗,被感染時可誘發更好的免疫反應,也是值得思考幼童接種疫苗的理由。

4染疫童併發腦炎病逝!黃立民:「高」病毒量較容易進入腦部

目前我國兒童確診已有5例死亡,其中4例是皆為腦炎,針對台灣兒童併發腦炎個案比鄰近國家較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醫師認為,可能與基因、環境有關旦個案數較少,仍尚待釐清。此外,黃立民表示,併發腦炎的原因與「病毒量」有關,病毒的量很高就比較容易進入腦部。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累計有14例的兒童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從8個多月大到10歲,其中有6例腦炎(包括5例已死亡)、4例肺炎、2例敗血症、 1例哮吼症。

羅一鈞也證實,目前兒童重症中的6例腦炎個案,除了已經正式公布的3例死亡之外,待審中的4歲女童以及10歲男童死亡案例,10歲男童已經被判定死因有相關,正式納入兒童染疫腦炎死亡個案,4歲女童則是先前已公布過的腦炎合併多重器官異常的重症個案,也剛收到死亡通報,指揮中心會花幾天時間收集資料跟研判之後,再正式對外公布。

兒童腦炎比鄰國多!恐與基因、環境有所相關

羅一鈞表示,目前觀察到兒童腦炎比較增加的地方,只有台灣跟香港,鄰近的日本、韓國則沒有看到類似報告,這是否跟華人的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 有關,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國內專家也在考慮跨院進行研究及探討。

黃立民也認為,首要的因素是基因,台灣人、香港人是不是有共同的基因條件讓感染新冠後容易合併腦炎,此外環境也要去調查,但目前個案數太少、資料不夠齊全很難去指出是什麼原因。

確診兒童併發腦炎主因:病毒量過高

黃立民表示,腦炎就是病毒跑到大腦去了,感染到腦的細胞並腦細胞受傷,甚至死亡,病毒有可能從鼻腔、血液跑過去,目前還不清楚病毒如何跑到大腦裡。

一旦病毒進入到大腦再吃新冠抗病毒藥物就沒效果了,黃立民強調,病毒會進入到腦部跟病毒的量有關,若病毒的量很高就比較容易進入腦部,若可以在確診早期服用藥物或是接種疫苗就能降低病毒量,進而減少罹患腦炎的機率,但目前5歲以下孩童沒有疫苗、藥物可以使用是問題所在。

家長注意!確診兒童腦炎重症前徵兆

指揮中心昨(24)日也列出8大警訊,呼籲家長若觀察到家中小孩出現以下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確診而引起的腦炎重症前兆,請盡快帶往醫院讓專業醫生判斷診治。包含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頭痛、肌躍型抽搐和步態不穩。

黃立民則表示,持續高燒不退、精神活力沒有以前那麼好、意識不清等等,以及持續嘔吐、頭痛、抽筋就更明顯可能是罹患腦炎。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臺灣疫情嚴重到我都不好拿中國封城當對照了smiley-frown.gif

我要成為幸運的一般會社員

臺灣疫情嚴重?🤔同樣的「島国」,同樣的一天,日本是「感染確認+3万5190人」「死亡+43人」。但是野菜國竟然是「5/25確診89352例,死亡人數高達76死!」不知道是誰的問題!smiley-hit.gif


日本国内の感染者数(NHKまとめ)

(5月25日 23:59 時点)

  感染確認 重症 死亡 退院
日本国内 ※ 871万4502人
前日比 3万5190人
103人 3万425人
前日比 +43人
831万3459人
うちチャーター機 14人
クルーズ船 712人 0人 13人 659人
  感染確認 重症 死亡 退院
合計 871万5214人
前日比 3万5190人
103人 3万438人
前日比 +43人
831万4118人

本土確診8.9萬例 陳時中:疫情仍處高原期

COVID-19本土病例重回8.9萬例,逼近前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疫情仍處高原期,今天死亡率和19日單日確診約9萬例的時候相當,死亡率約為萬分之8到9。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今天本土新增8萬9352例確診病例,逼近5月19日單日新高9萬331例,死亡病例76例創下單日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目前疫情仍處高原期,今天的死亡率約為萬分之8到9,和5月18日、19日的死亡率相當。

國民黨立委葉毓蘭日前出現症狀,當天就快篩4次。陳時中認為,不用天天篩、一直篩,若有症狀和接觸史建議快篩;只有接觸史但時間不長,可過1、2天後快篩;若是有症狀但無接觸史,也是可以篩一下安撫心情,但不用常常篩,畢竟都是防疫醫材,用多也是浪費不好。

在家用快篩實名制販售方面,陳時中說,今天共有4926家機構可販售,可販售147萬人份,截至今天中午12時共有1家完售,累計賣出5萬多份。

快篩實名制自4月28日實施以來,目前仍為第1輪,每人限購1份5劑入,累計賣出888萬人份、相當於超過4440萬劑快篩試劑。

指揮中心近日調整疫情專責病房護病比,每位護理師照顧的病人變多,負荷加重,引發護理師反彈,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座談,了解第一線護理人員心聲。

陳時中說,護理界無論是否在疫情期間,都在第一線照顧病人,非常辛苦,盼秉持最大誠意共謀解決之道,給予最大關心。

感染Omicron像吃了無敵星星有超強免疫力?專家解讀:做1件事才是廣效保護力的來源

台灣近期確診人數暴增,是否可以依靠感染Omicron而獲得超強免疫力?最新研究顯示,若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並表示,感染Omicron而沒接種疫苗,只能產生對該病毒株的保護抗體,施打疫苗才可提升對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廣效保護力。

完整接種疫苗,抗病毒效果比較好

今年5月18日,針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收取感染Omicron病毒者的血清,比較了有完整接種疫苗和沒有完整接種疫苗,是否抵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不同,其中有8名接種兩劑或三劑新冠疫苗(莫德納或BNT),其中10名未接種疫苗。

研究發現,若感染Omicron病毒者有接種兩劑或三劑新冠疫苗,血清中的抗體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較好。若感染Omicron者沒有接種疫苗,雖然血清中的抗體可以降低Omicron病毒,但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效果降低了,對抗原始武漢株的效果降低了15倍,對抗Delta的效果降低20倍。

疫苗設計可考慮雙價、多價型以增強廣效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退休教授黃麗華對此研究結果表示,Omicron病毒感染所產生之抗體可普遍性地提高疫苗對抗各種變種病毒的能力,因此她認為,未來疫苗設計應可考慮將Omicron或Delta病毒的棘蛋白,加入於目前的武漢病毒株的棘蛋白中,做成雙價或多價型疫苗來增強廣效性。

但黃麗華也提醒,病毒除了棘蛋白,還有一些其他的病毒蛋白成分,是否這些病毒蛋白才是造成抗體在跨變種間可以有交叉保護效果的原因就不得而知。黃麗華認為,有待進一步實驗證明含棘蛋白的多價疫苗,是否也能提升對各個變種病毒的抵抗力。

仍需持續開發下一代新冠疫苗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賴明宗則表示,這份研究清楚指出感染Omicron引發的抗體,只能中和Omicron病毒,無法中和武漢株和各種變異株(包括Alpha、Beta及Delta)。但如果接種過新冠疫苗,再被Omicron突破性感染時產生的抗體,就可以有效的中和各種新冠病毒株。因此新冠疫苗能大大拓展Omicron引發抗體的廣度,對抗各種已知的新冠病毒株。

賴明宗進一步說明,另一篇刊登於《細胞》(Cell)期刊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即接種第三(加強)劑新冠疫苗可增進原有抗體的廣度。但賴明宗也強調,《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少了在活體保護力的直接結果,只能說,感染Omicron後,無法產生對抗其他新冠病毒株的抗體。

賴明宗提醒,研究還不清楚感染Omicron是否能保護個體免於感染其他新冠病毒株,還不能引伸為新冠疫苗對未來出現的變種株一定有保護力。賴明宗認為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約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無法預測新變異株是否會使目前新冠疫苗產生的抗體失效,所以仍需持續開發下一代新冠疫苗。

施打疫苗的重要性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指出,《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施打疫苗的重要性。他表示,疫苗可以先誘發一個對抗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免疫反應,尤其在施打二或三劑疫苗後,能減低感染機會跟預防重症外,如果真的還是被突破性感染,這時候誘發的抗體反應不僅非常強,也可以對不同病毒株有廣效的交叉保護。

顧正崙認為,研究進一步指出Omicron感染後誘發的免疫反應較弱,且缺乏廣效的交叉保護,而有被其他型病毒株再感染的風險,所以,並不是感染Omicron病毒以後就對新冠病毒免疫。

《自然》期刊的這份研究,使用表現出病毒和人類細胞結合位點(人類ACE2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感染Delta、Omicron,以及原始武漢株等不同的新冠變種病毒,量測小鼠上呼吸道和肺中的病毒量、肺部免疫細胞(T細胞)的表現和促進發炎的激素,以及小鼠血清中抗體對不同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結果顯示,Omicron感染後與其他新冠病毒感染後相比,Omicron引起的促發炎細胞激素降低了,且活化或消耗的肺部T細胞數量也減少,這和Omicron病毒的致病性降低有關。

有待更多研究投入

黃麗華說明,研究發現相較於武漢株或Delta病毒株,Omicron病毒在基因轉殖小鼠體內的複製能力降低,造成的發炎反應、疾病症狀及死亡率也較輕微。顧正崙表示,這篇研究利用動物實驗證明,Omicron病毒誘發的T細胞活化、發炎反應,以及中和抗體的保護力也較弱。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研究限制之一是樣本數較少,且研究中主要觀察抗體的反應,有待更多研究數據佐證人體內的細胞免疫反應。顧正崙也提醒,Omicron病毒誘發的免疫反應在真實世界中,預防再次感染或重症的能力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新冠病毒還在持續的突變,廣效免疫反應對於我們尚未看到的新突變株有多好的保護效果都還未知。

顧正崙補充,疫苗可以強化中和抗體的濃度與廣效性,達到更好、更全面的保護效果,他認為,雖然兒童感染後的重症機會不高,疫苗不能保護幼童完全不被感染,但若有接種疫苗,被感染時可誘發更好的免疫反應,也是值得思考幼童接種疫苗的理由。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無敵星星失效!台灣1212人二度染疫

指揮中心指出,今(6)日新增本土52992例,創下近期新低確診數;日前指揮中心曾表示,確診康復的3個月期間,等於是擁有「無敵星星」,不過發言人莊人祥證實,根據系統紀錄,2020年至今,有「二次確診」的個案數高達1212人。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先前在記者會上曾經說明,已經確診解隔者,未來三個月內若有接觸確診者無須再次匡列,不過絕非是鼓勵民眾涉險染疫,由其慢性病患要特別小心。

今天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媒體問及現階段二次染疫人數為何?症狀有何差異?對此,莊人祥表示,從2020開始系統有兩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

莊人祥指出,雖然有文獻說感染第二次比較輕微,但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確認的是第一次感染最常見的是咳嗽,二次感染常見症狀是發燒,嚴重程度要等後續研究評估。

確診「無敵星星」無效?!莊人祥:國內已有1212人二次確診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先前表示,確診者康復後3個月內不會再被匡列、隔離、確診,如同獲得「無敵星星」。陸續有民眾分享懷疑自己在確診康復後,在短期內有確診一次,「無敵星星」似乎失效了。今(6)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國內二次確診的人有1212人,二次確診是否症狀較輕,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先前表示,確診康復後3個月內無須被匡列,等於有「無敵星星」的保護。莊人祥在今日的記者會指出,目前國內二次確診的人數累計有1212人,也就是說「無敵星星」的保護失效了。從2020年開始,系統中就有二次確診者的紀錄,第二次確診的症狀主要為發燒,但不一定會比第一次的症狀來得輕,目前沒有定論。

之前就有在傳有「無敵星星」後,在3個月內有一定的免疫力,短期內不會確診。羅一鈞曾表示,「無敵星星」的說法絕非鼓勵民眾去染疫,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小心,染疫後很有可能會迸發重症。

羅一鈞強調,接種疫苗才可能比先前獲得更強的保護力。而沒有哪一族群會特別容易二次確診,長期暴露在病毒風險下的人要注意,染疫風險本來就比一般人高。以目前二次確診的案例來看,第二次確診的症狀都比第一次輕微。

無敵星星會失效!莊人祥證實:國內「二度染疫者」多達1212人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表示,確診解隔者在未來三個月內,若有接觸確診者無須再次匡列,有如獲得「無敵星星」,具有一定程度免疫力。不過,發言人莊人祥今(6)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證實,自2020迄今,系統統計共有1212人二度染疫,至於症狀是否比較輕微,目前還沒有定論。

為何有人會反覆染疫?醫點「3個字」揭關鍵:無敵星星全是幻想

台灣疫情緊張,有專家提出,若在打過3劑疫苗後染疫,康復後就等於獲得「無敵星星」,接下來2、3個月內幾乎不會再受到感染。不過,腎臟科名醫江守山卻認為,「無敵星星全是幻想」,是否會二度染疫,其實是取決於自身免疫力。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表示,確診解隔者有如獲得3個月的無敵星星,但「無敵星星」一說絕非鼓勵民眾涉險二度染疫。雖然二度染疫的症狀會比前一次更輕微,多半屬於很輕微或無症狀,但慢性病患要特別小心,一旦染疫很容易併發中重症。他也強調,接種疫苗才能得到比先前更多的保護力。

江守山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病毒變種扮演了一定的免疫逃脫角色,但許多人都沒有二度染疫,目前只有4.3%的人重複感染。至於有人會反覆染疫,有人卻不會,最關鍵還是取決於自身的免疫力,「無敵星星」是不存在的,因此提醒民眾務必提升「免疫力」,才能避免二次染疫。

怎避免二度染疫?醫揭關鍵:無敵星星都是幻想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越來越多人確診,甚至還有人有二度染疫的狀況,外界將康復後的確診者形容為獲得「無敵星星」,因為康復者會在3個月內獲得一定免疫力,不過,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故意感染,以免陷入風險。至於該怎麼避免二度染疫,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點出背後關鍵,直言「無敵小星星全部都是幻想的」,引發討論。

指揮中心先前曾表示,確診者陰陰陽陽的狀況可能會長達3個月甚至更久,這樣的情形都不算是二度感染,若未出現相關症狀也不用被匡列,坊間形容是「獲得無敵星星」,但是若有症狀,且經研判有染疫可能,則建議進行快篩或PCR採檢。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強調,民眾不要為了自然免疫就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併發中重症風險。

針對為何有人會反覆染疫,醫師江守山在臉書指出,雖然病毒變種扮演了一定的免疫逃脫的角色,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沒有二次染疫?目前只有4.3%的人重複染疫,他直言,「最終還是要決定於您自己的免疫力。無敵小星星全部都是幻想的。」

至於二度染疫的病況可能會如何,羅一鈞日前說明,根據國際間資料,若先感染Alpha變異株,後來又感染Delta變異株,第2次染疫的症狀會比前一次更輕微,因為還保有先前的保護力,但仍有待未來持續觀察。而哪些族群容易二度染疫,羅一鈞則提到,常接觸不特定人士的職業,像是醫護、邊境工作人員等,都比較容易暴露在有病毒風險下,染疫風險自然比較高。

此外,有些人認為,確診能產生抗體,等於「打了1劑疫苗」,因此好奇康復後,是否需要再接種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2)日在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表示,染疫康復後仍建議完成疫苗接種,雖然自然感染也會引起免疫反應跟保護力,但不是絕對,還是有機會再感染,曾發生2、3度染疫的狀況,而疫苗可以加強自身對自然感染的保護力,因此自然感染後還是要打疫苗。

為何有人會反覆地染疫

雖然病毒變種扮演了一定的免疫逃脫的角色,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沒有二次染疫?(目前只有4.3%的人重複染疫)最終還是要決定於您自己的免疫力。無敵小星星全部都是幻想的。

「無敵星星」在Omicron時代恐不適用!醫籲:打滿三劑疫苗

近日我國本土確診數逐漸增加,許多民眾好奇確診後是否會有「無敵星星」抵抗新冠病毒。對此,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最近「再感染/重複感染」、「陽過變重陽真人」似乎大家興趣滿高的,丹麥6月3日有一個全國性追蹤剛出來,超級免疫、無敵星星論,在Omicron時代可能不適用在抗感染的層次,並呼籲「你來不及打第3劑而確診過,痊癒後還是要打完第3劑!」

丹麥研究指出:Omicron時期的疫苗效力「衰退」更快!

姜冠宇說明,該研究人群包括接種與未接種者,Alpha 時期(2/20-6/15,2021)之前或期間感染的 209,814 人、Delta 時期(7/4-11/20,2021)之前或期間感染的 292,978 人以及 Omicron 時期 (12/21/2021-1/31/2022) 之前或期間感染的 245,530 人。

在初期完整接種(大多數BNT、莫德納)後,對再感染的保護力,姜冠宇列舉,在Alpha 104 天及之後達到85%(信賴區間 37-97%); 在Delta 14-43 天達到88%(信賴區間 81-92%);在Omicron 14-43 天達到 60%(信賴區間 58-62%)。

姜冠宇表示,從研究中觀察到免疫力減弱,在Omicron時期最為明顯,雖然接種後14至43天達到 60%,但在164至193天內下降到 14%。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在284至313 天後(第9月之後)無統計學意義,不過疫苗效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與Delta相比,Omicron的衰減更快。

該全國性研究忽略「3點」數據

姜冠宇補充,可惜的是該研究由於是全國性研究,是用民眾註冊的診斷碼抓的所以他的研究定義是

第一,「90天以上再次被感染」排除90天之內可能潛在的重複感染,同時,研究對Omicron感染的收案期間為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31日因此也看不到Omicron的重複感染的可能數字。

第二,「限定追蹤打完兩劑14天後」,姜冠宇表示,所以看不到三劑對於防Omicron的效果再感染、追加劑、死亡都是追蹤的終點;第三,此研究無法估計疫苗效力對住院和死亡的影響。同時,Alpha最初的低疫苗效力,在接種疫苗後 104 天上升。這可能是由於在此期間接種的人群(年齡較大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的免疫反應較慢。

姜冠宇呼籲:沒打完「三劑」會有再感染的風險

最後,姜冠宇強調,這個再感染保護力,作者就訂為最多9個月,所幸這是兩劑,還需要看三劑和高齡族群的四劑效果。「在Omicron時代,你沒打完三劑真的會有再感染的風險,而且這還只是Omicron BA.1而已,Omicron BA.2之後當然會更不客氣。即便確診過,還是趕快把追加劑給打完吧!」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研究:確診後再感染,Omicron是Delta的3倍 指揮中心:「無敵星星」3個月效期非百分百

美國有數據指出確診後再染疫的話,罹患中重症重的比率與住院率都會提高,並且也發現Omicron出現近半年再次感染的可能是Delta的3倍?指揮中心怎麼看?

指揮中心羅一鈞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表示,重覆感染的可能性是否會大增?仍然要看流行的變異株是否有主要變異株的轉換。如果社區變異株的亞型有明顯的轉換,甚至是從Delta變成Omicron這樣比較巨大的轉變產生非常多的突變基因的時候,事實上重覆感染的機率就會大增。

國內疫情大概從1、2、3月是從BA.1以北部為主, BA.2以南部為主的態勢,到4、5月疫情,北部還有一些BA.1群聚的情形,後續大概都已經變成BA.2、BA.3的流行態勢為主。如果說國內沒有這樣主要變異株亞型轉變的話,那大概重覆感染的可能性就相對低很多。

如果是有 BA.4 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與免疫逃脫的狀况,所以產生二次感染的狀况就應該會提高。目前從實驗室國外血清的研究看起來,如果感染過BA.1的人,他的血清與BA.4、BA.5做綜合實驗的話,看起來沒有打疫苗的染疫者交叉保護力是低的,但是有打疫苗者染疫的情形有雙重免疫情形,後續對於BA.4、BA.5會有部份或還可以接受的交叉保護力。

確實在新的變異株出來的情形下,先前已經染疫過,甚至先前已經染疫過而且有打疫苗的保護力會衰退的話,再度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所以先前所謂3個月確診的時效是經過專家討論回顧一些文獻所訂出來的,在3個月後預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蠻多的。所以大家俗稱的「無敵星星」也是目前只有訂一個3個月的效期,而且他並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大家舉出有的人確實也是重覆感染,我們並不否認有這樣可能性存在,只是並不還是一個大多數人會產生的狀况。如果大多數都有二次感染的話,應該是說社區主要的變異株已經產生轉變。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根本沒無敵星星?護理師3度確診 夫嘆:她常突然當機

先前指揮中心曾說過,康復後的確診者在3個月內會獲得一定免疫力,還把康復者形容為獲得「無敵星星」。然而,有一名在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師卻表示,自己一年多染疫三次,第二、三次染疫中間只隔一個月,而且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直言根本沒有所謂的「無敵星星」。

這名護理師表示,去年五月底懷孕六個月的她被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她為此住院治療,但持續發燒腹瀉、腹瀉加上有投藥,讓她身心壓力沉重,深怕會影響到胎兒健康;第二次確診是在今年四月疫情爆發的時候,因為同事確診,她被匡列隔離驗出陽性,除了喉嚨癢外,後期還頭暈、頭痛,但由於當時醫護人力緊繃,她隔離治療十天採陰後解隔,就繼續回到醫院值勤。

護理師透露,當她回到工作崗位後一個月,5月31日PCR再次驗出陽性,這次的症狀更為嚴重,包括有咳嗽加劇、喉嚨腫痛、夜間盜汗等情況,但因為第二、三次確診中間僅隔一個月,醫院判定她是舊案,仍須上班。

護理師表示,她第三次確診症狀很嚴重,喉嚨痛到要含冰塊緩解,身穿防護衣也無法輕易進食,一切只能仰賴自己的意志力撐過來。護理師透露,自己第一次染疫後,出現腦霧症狀,別人提出問題,她都要想很久才有辦法反應過來,而她的先生也透露,妻子很常「突然當機」,平均每一、二個小時就會出現一次。

是否確診後就會有無敵星星的?日前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分享自己的看法,他分享了重量級期刊Science在三月發表的文章,表示從去年11月上旬,南非科學家發現了105323例疑似再感染Omicron,直言「當國外都在強調會重複感染,卻只有台灣在強調感染會有『無敵星星』」。蘇一峰也呼籲,民眾不要不迷信什麼無敵星星,只要疫苗打好打滿,加上口罩不離身與勤洗手,你也可以當天選之人!

陳其邁:確診者自發病3個月後 應再接種疫苗

高雄市65歲以上族群,屬於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的族群,可能合併有共病、慢性疾病等風險,陳其邁說,提醒同住家人及長者要特別注意。而針對市民朋友常詢問確診後何時可打疫苗,陳其邁建議確診者自發病日或確診日開始起算,至少間隔3個月後,保護力逐漸下降,再接種疫苗。

高雄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由診所或地區醫院門診或社區站三種管道進行綜合研判並通報確診,醫院PCR採檢陽性下降至4%,總共285個人。分析各年齡層分布,50至64歲仍屬群體免疫及感染比例最高為20.6%,目前整體盛行率來到8.76%,其他各年齡層如20至29歲、30至39歲、40至49歲,由於盛行率統計已達一定程度,感染人數近幾日略有下降。

依據疫苗涵蓋與盛行率統計,目前整體偏低者為50至64歲與65歲以上的族群,另外0至4歲因為沒有緊急授權許可的疫苗可以接種,目前盛行率是13.88%,感染來源為主要照顧者,包含同住家人或幼托中心保母等途徑,與主要照顧者20至49歲族群的平均水準約略相當,依照目前整體盛行率10.67%,包含5至11歲打過一劑、12至19歲打過兩劑以及20至49歲打過三劑,這三個族群人口數都已超過群體免疫平均10.67%以上的水準。

此外,有關第一階段8.6億紓困方案執行狀況,陳其邁表示,第一階段以減輕業者負擔為主,主要針對營運場所等緩繳或免繳租金,協助度過疫情,後續也擬規劃第二階段紓困方案,包括受影響衝擊較大的產業,逐步調適恢復正常生活。

「沒無敵星星」護理師3度確診腦霧常當機 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確診者三個月內將獲得一定的病毒抵抗力,如同吃下「無敵星星」?對於某醫院專責病房工作的蔡姓護理師來說,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她這一年多來染疫三次,第二、三次染疫中間只隔一個月,而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深怕自己四度染疫,成為重症患者。

「根本沒有所謂的無敵星星。」蔡小姐說,自己在一一○年五月廿五日第一次確診新冠肺炎,當時醫院定期幫醫護人員做PCR採驗,意外檢出陽性,而她當時懷孕六個月。為此,住院治療,但持續發燒、腹瀉,加上投藥,讓她身心壓力沉重,擔心影響胎兒健康,日夜不成眠。

第二次則在今年四月疫情再次升溫之時,因同事確診,她在四月卅日遭匡列隔離,第三日驗出陽性,除了喉嚨癢外,後期還頭暈、頭痛。由於當時近三分之一同事確診隔離,醫護人力緊繃,蔡小姐隔離治療十天採陰後解隔,儘管體力尚未恢復,仍回醫院繼續值勤。

回到工作崗位後一個月,五月卅一日PCR再次驗出陽性,這次的症狀更為嚴重,咳嗽加劇,喉嚨腫痛、聲音沙啞、夜間盜汗、睡眠中斷,但醫院感控人員卻說,「康復後三個月內都會陰陰陽陽的,屬舊案,不用通報。」

蔡小姐表示,第二、三次確診中間僅隔一個月,因醫院判定舊案,雖然身體極度不適,她仍須上班,但這次確診症狀更加嚴重,喉嚨癢痛難耐,工作時,只能含冰塊緩解疼痛,加上身著防護裝,無法輕易進食,只能透過意志力撐過來。

蔡小姐說,在第一次染疫之後,出現「腦霧」症狀,別人提出問題,都要想很久才有辦法反應過來,擔心自己第四次染疫,症狀如更嚴重,很可能成為重症患者。丈夫胡先生表示,「另一半常常突然當機」,就像什麼都接收不到一樣,平均每一、二個小時就會出現一次,指揮中心「無敵星星」說法,容易讓民眾掉以輕心,無助於防疫。

無敵星星沒用!護理師3度確診更嚴重 夫:2小時當機一次

台灣本土疫情仍未停歇,很多人認為染疫過後就會有「無敵星星」,但目前全台已經有上千位民眾2次感染,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也引用丹麥研究示警,說重複感染真的會發生。就有一名在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師,一年多來染疫3次,認為無敵星星「根本是無稽之談」,且她首次染疫後,出現腦霧症狀,老公也表示:「她常常突然當機」。

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COVID感染完會有無敵星星?」根據重量級期刊Science在3月發表,去年11月上旬,南非科學家發現了10萬5323例疑似再感染Omicron,許多病人經歷第三次感染。

蘇一峰坦言:「當國外都在強調會重複感染,卻只有台灣在強調感染會有『無敵星星』,台灣價值無敵星星,活在平行時空的台灣」,蘇一峰透露自己的原則是「能避免感染就避免感染」,畢竟後遺症無法預測,因此不鼓勵故意感染,強調「不迷信什麼無敵星星,只要疫苗打好打滿,加上口罩不離身與勤洗手,你也可以當天選之人!」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一名護理師在專責病房工作,她去年5月25日第一次確診,當時懷孕6個月的她,深怕確診影響寶寶健康,康復後還出現腦霧症狀,沒想到今年4月她二度染疫,隔離10天採陰解隔離,結果返回上班1個月又出現第3次染疫。

該名護理師症狀更加嚴重,喉嚨痛到「含冰塊緩解」,且穿著防護衣也無法輕易進食,都是靠意志力撐過去,認為無敵星星根本是無稽之談。

護理師老公也透露,她自從首次染疫康復後,就常常「當機」,狀況平均1、2個小時就會出現1次。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群體免疫真的存在 專家曝「無敵星星」如何獲得

全球COVID-19一波接著一波,近日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陸續開始大流行,甚至有取代成為主流病毒株的趨勢。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22)日po文解釋,為何傳播較快的變異株會逐漸取代傳播較慢的變異株,並強調「無敵星星」確實存在,至於獲得的方法正則是「疫苗接種三劑+自然感染」。

何美鄉今於臉書po文分析,談到很多人都關注的變異株問題,強調傳播較快的變異株會逐漸取代那株傳播較慢的變異株,「這樣的概念,並不是非病毒專業人士,光靠直覺就可以聊(了)解的」。

何美鄉補充提到,COVID-19病毒這2年來的演化,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傳播性。當一株只需要2天就可使感染人數倍增的病毒,當然不會給那需要3天才能倍增感染人數的病毒任何機會。而要瞭解這樣的概念,「確實要用到『那感染者已成為無敵星星』的概念」;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病毒在環境中的壽命是有限的」,當病毒被感染者釋放出來時,周遭都是無敵星星,「他(它)只能在環境中存活有限的時間,若沒有可被感染的人(就是抗體不足,沒接種疫苗的人)出現,病毒在室溫下就逐漸失去活性。這就是為何病毒會消失的機制。」

不過何美鄉也特別強調,「無敵星星」還是有對應特定病毒的絕對效力之考量。如BA.1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後出現的病毒,例如BA.4的成效會被打折;反之,後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前者的效果比較好。「這樣的概念是源於病毒演化的另一法則:免疫逃避」。

何美鄉還延伸說明,個人的「無敵星星」所對應的就是整體的「群體免疫」,因COVID-19病毒變異株的出現,使群體免疫所需的絕對門檻變高、時效變短,「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群體免疫效果的存在。畢竟這樣的目標,仍然是整體防疫策略的階段性的基準」。

最後, 何美鄉不忘提醒大家如何獲得「無敵星星」,必須接種3劑疫苗後,再加上自然感染。而她更呼籲部分人士,「請不要再說『群體免疫不存在』。這樣的言論,會嚇無辜的民眾,這是你的用意嗎?」

BA.5入侵台灣 醫喊快做一件事:這是你該做的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已經入侵國內,恐怕會再造成一波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透露,在參考其他國家疫情之後,預測7到8月疫情可能有一波會上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也指出,針對這波疫情,建議特定族群快做一件事,直呼「這是你該做的。」

姜冠宇醫師今(23日)在臉書表示,台灣目前算是走過陣痛期,而使確診處置已接近流感化,不再有篩檢站之亂、視訊診之亂和接線生之亂,姜冠宇指出,所以任何醫院都沒有理由拒絕家長親自帶小孩來求診,因為小孩不是縮小版大人,評估本來就很困難,本來兒科的慣例,就是該帶到醫院讓醫師現場評估,這樣才能確保孩童的安全。

話鋒一轉,姜冠宇提到BA.4/BA.5的問題,指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很多國家目前在觀望,像葡萄牙對BA.4/BA.5的住院率,也是始料未及一樣,比BA.2住院率還高,葡萄牙的超額死亡也在BA.4/BA.5之下來到2022新高,姜冠宇說道「我自已實在無法打包票來到亞洲不會有事、輕鬆帶過,OMC再感染率比Delta高,英國經驗小孩OMC在感染率更高,是這個原因,我才屏棄無敵星星之說。」

針對這次疫情問題,姜冠宇也呼籲長輩們,要把第4劑疫苗打起來,認為這是應該做到的,一方面也能多空出一些醫療量能,讓醫護多一些調度給予兒科資源,以應付有意想不到的衝擊,「不然連兒科護理師都降載,調去照顧老人專責病房,豈不是開玩笑?」

姜冠宇坦言,兒科病房在台灣少子化背景之下,比起成人內科病房本來就賠錢,日常資源就限縮,但是變異株很明顯擴及對於小孩的影響,家長對小孩的醫療期待本應當就很高,所以遇到事情兒科壓力是非常大的,不過現在兒童疫苗打起來,未來幼兒也是,一些重症反應,應該是會越來越少,後遺症也是。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無敵星星失效!他不到一個月「二次確診」 醫驚:怎麼這麼快

不少人認為染疫後就獲得了「無敵星星」徽章,似乎短時間內都不用擔心再有染疫的風險。不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18日在臉書分享,有朋友竟然在染疫後25天再次確診,讓他超驚訝「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

吳昌騰醫師在粉專上分享,接到朋友的來電表示自己「二次確診了」。他提到這位朋友已經接種AZ+AZ+莫德納三劑疫苗,本身生活習慣良好、熱愛戶外活動也沒有慢性疾病,除了偶而小酌,也沒有吸菸的習慣,只是沒想到竟然會在6/22第一次確診後,在相隔25天的7/16二次確診。

吳昌騰表示,朋友的CT值為18,病毒量是多的,且在電話中確實聽得出來對方聲音沙啞。不過,友人表示,雖然使用健保快易通顯示確診,但他卻無法使用自主回報系統。據了解,自主回報系統每個人似乎只能使用一次,不過經過了一段努力與機關聯絡,友人終於成功通報。

吳昌騰最後提醒民眾,二次確診是真的會發生的,即便過去曾染疫過且施打過疫苗,但所獲得的免疫力仍會隨著時間慢慢下降,因此就會發生「突破性感染」與「再度感染」的狀況。

最後吳昌騰表示,「目前我們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