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購AZ疫情全到 恐打不完
國內近期因疫情升溫,掀起第三劑搶打潮,桃園疫情多處爆,當地多個接種站大排長龍,五中社區接種站原預計上下午各供應四百劑,但上午十時已發到九百多號,緊急增加疫苗仍供不應求,民眾直呼「比五月天演唱會門票還難搶」。
昨又有一四六餘萬劑AZ疫苗抵台,我國自購一千萬劑疫苗全數到貨。但礙於指揮中心不建議「AAA」組合,第三劑施打AZ疫苗的打氣大幅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坦承,最後一批到貨的AZ疫苗可能「打不完」,目前則是備而不用。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國十八歲以上一劑都還沒接種的有三二○萬人;還沒打第二劑者有一八三萬人,其中四十八萬人是第一劑打AZ還未打第二劑。陳時中表示,病毒持續變異,很難說哪天又有研究發現AZ最有效,先備著比較好。
第三劑預約必看/追加劑打莫德納還是BNT疫苗?專家教你選副作用最小、保護力最佳組合
台灣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破八成,第二劑近七成,但面對全球疫情再起,Omicron變異株占比在短時間內突破兩成,台大公衛學者分析,第三劑必然得打,而且最好混打。只是面對這麼多種疫苗,還要考量到不同變異株的效力,到底怎麼打才好?
根據學者整理的最新研究及上市後監測資料,前兩劑打AZ,第三劑選BNT或莫德納皆可;但若前兩劑打BNT,第三劑選莫德納會更好。
Q1:如不混打,無論AZ、BNT、莫德納都要打三劑?
A:沒錯,針對Omicron病毒,打三劑防護才會比較足。台大公衛校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指出,各大疫苗廠牌都已針對Omicron發布以下效益報告。
AZ打三劑:第三劑接種後28天,中和抗體濃度是第二劑後28天的2.71倍。
BNT打三劑:可有效避免Omicron重症,接種第三劑,對抗Omicron的中和抗體可提升25倍。丹麥疫苗上市後監測發現,BNT兩劑接種滿31天後,就無法有效對抗Omicron感染,再打第三劑可讓保護力回升到55%。
莫德納打三劑:第三劑打半劑,中和抗體濃度增37倍;第三劑打全劑,中和抗體濃度增83倍。
Q2:要對抗Omicron,如果混打該怎麼打?
A:英國疫苗上市後監測顯示,前兩劑打AZ,第三劑無論打BNT或莫德納,對抗Omicron的效果都相近,如果前兩劑打BNT,第三劑要選莫德納,對抗Omicron的效益會更高。
Q3:要防範Delta感染,第三劑該怎麼打才好?
A: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英美臨床試驗比較30歲以上成年人接受多種混打組合對抗Delta病毒的效果,結果顯示,無論前兩劑打AZ或BNT,第三劑接種全劑莫德納28天後的中和抗體濃度,大幅高於其他混打組合。
Q4:哪些混打組合的副作用比較低?
A:任小萱表示,以疲勞、疼痛、發紅等輕微不良反應最常見;根據英國研究,混打副作用比例可從高到低排名如下:
第一名:2劑AZ+莫德納
第二名:2劑BNT+莫德納
第三名:2劑BNT+嬌生
第四名:2劑BNT+AZ
第五名:2劑AZ+嬌生
第六名:2劑AZ+半劑Novavax
Q5:打三劑疫苗可以預防重症嗎?
A: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相較於Delta,Omicron的重症風險比較低,如果接種三劑疫苗,保障更高。英格蘭當地監測資料發現,相較於未接種者,接種第三劑滿14天的人,無論感染Delta或Omicron,住院風險都大幅降低七成。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台灣尚未面臨兩劑保護力大幅下降問題,應可維持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但研究已顯示三劑防護更充足,所以仍不能太快放鬆戴口罩等公衛防疫措施。
莫德納疫苗副作用有什麼?怎麼預約施打?事前要吃什麼?注意事項一次看
指揮中心將第三劑疫苗施打期限縮短至12周,1月底前約有780萬人符合資格,許多民眾開始研究追加劑接種廠牌。作為第三劑選擇之一的莫德納疫苗(Moderna),施打可能會有哪些副作用?哪些人可以打?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莫德納疫苗哪些人可以打?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凡年滿18歲、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間隔滿12周以上的民眾便可施打第三劑。基礎劑為mRNA疫苗(莫德納、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者,追加劑可選莫德納(半劑量)、BNT、高端或AZ疫苗。若基礎劑為AZ,追加劑則可選擇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不過指揮官陳時中建議不要三劑都打AZ疫苗,因為保護效果相對差。
莫德納與BNT雖然皆為mRNA疫苗,但莫德納每劑含有100微克之新型冠狀病毒mRNA,BNT每劑為30微克之新型冠狀病毒mRNA,因此即便第三劑只施打半劑莫德納,依然勝過BNT全劑量。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並解釋,若莫德納第三劑施打全劑量,產生發燒、疲倦等副作用比例較其他廠牌疫苗高,施打半劑量相對能降低不適感。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另說明,國內混打試驗結果顯示,施打追加劑後,抗體濃度最高的是mRNA疫苗、第二則是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對於苦惱該如何選擇追加劑廠牌的民眾,ACIP建議第三劑可以mRNA疫苗為首選,以獲得充足保護力。
由於目前1922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還在維護中,預計1月15日上午10點重啟,因此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可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合約醫療院所預約施打,並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COVID-19接種院所地圖」查詢接種地點。
不過若對莫德納疫苗成分具嚴重過敏反應史,或曾接種莫德納疫苗且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指揮中心列為禁忌對象,不予接種。
莫德納副作用 腫痛疲倦發燒 多半48小時會緩解
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若打完疫苗手臂過腫或怕痛,可適當冰敷,建議一天3至4次,每次5分鐘即可,通常腫痛在數天內就會消失。
根據疾管署COVID-19疫苗簡介,莫德納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38度(15.5%),一般副作用會出現在24小時內,且48小時內就會緩解。其他像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延遲性注射部位反應等副作用,亦有1%至10%的發生機率。這些症狀多半是疫苗注射後,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病毒抗體的過程,通常症狀輕微且幾天內就會消失。
一般而言,年輕人免疫系統較健康,接種後免疫反應與副作用都會較明顯;反之,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副作用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民眾也可透過LINE平台的疾管家「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定期追蹤自身狀況。
高燒48小時未退、呼吸困難 出現自發性瘀青應盡快就醫
民眾若打完疫苗超過24小時才發燒,或症狀持續48小時以上,就應立即就醫,可能是副作用以外的新冠肺炎、普通感冒或尿道感染等問題造成。
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症狀;或其他預期外的不適,如接種部位出現膿傷,嚴重持續性頭痛、腹痛、胸痛,或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時,皆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就醫時應告知疫苗接種時間、症狀發生時間,以供診斷參考。
此外,根據各國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少數年輕族群接種如莫德納疫苗隸屬的mRNA疫苗後,曾發生心肌炎等不良反應。此類症狀通常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年輕族群若發生胸痛、喘、心悸時,應立即就醫。不過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接種追加劑會提升罹患心肌炎的機率,接種疫苗的效益仍大於風險。
莫德納疫苗發燒還能打嗎?哪些人應暫緩接種或跟醫師討論?
民眾接種前應多加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若本身已出現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建議待病情穩定後再行接種;以免打完疫苗誤將「疾病症狀」判斷為「疫苗副作用」,相互混淆或延誤就醫。但李秉穎提到,若是在感冒恢復期,僅有輕微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可視個人狀態進行施打,並在接種前諮詢醫師。
具特殊慢性疾病、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治療、高齡長者等族群,則可在接種先找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減緩心中疑慮與不安。
孕婦依照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可能較一般民眾更容易併發重症;因此若職業具暴露風險,或本身具慢性疾病者,則可與醫師討論後評估接種。
哺乳期婦女若被列為染疫風險對象,也建議接種。一般認為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不具相關風險,打完疫苗仍可繼續哺乳。婦產科醫師林靜儀也表示,母親接種疫苗,胎兒和受哺嬰兒也能獲得抗體保護;但是否能因此降低嬰幼兒日後的感染風險,則有待研究追蹤。
莫德納疫苗施打前要吃什麼?
民眾打疫苗前可以多喝水、均衡飲食、維持充足睡眠,讓身體保持良好狀態,提升免疫力;但也不需過度喝水進食,以免造成身體不適。放鬆心情,以日常狀態接種疫苗,有助減緩緊張或心理反應造成的暈針狀況。
部分民眾打疫苗前會先服用止痛藥或退燒藥,盼能減緩接種後的嚴重不適感。對此,輔大醫院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預先投藥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使疫苗效果降低」,建議接種完出現發燒、疼痛等副作用時,再吃即可。
此外,莫德納疫苗不建議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若短期內需接種其他疫苗,需間隔至少7天。
莫德納疫苗打完要注意什麼?
民眾接種當天切記應攜帶身分證、健保卡等證明文件前往,並經醫師評估才得施打。打完疫苗則可壓住止血1至2分鐘,但勿搓揉。
結束後需在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觀察15分鐘」,離開後也需「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若發生罕見「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才可即時處理。針對先前接種任何疫苗曾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則需在現場觀察至少30分鐘才可離開。
接種疫苗後72小時需定時量體溫、多喝水休息,並均衡飲食、補充體內營養,維持免疫系統健康。若打完莫德納疫苗欲捐血,目前無間隔限制,只要沒有不適症狀,隨時都能捐。
打完疫苗仍可能確診 自然感染康復後6個月建議接種
由於疫苗保護效力會隨接種時間逐漸下降,加上近期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全球,各國紛紛加快追加劑的施打腳步,因此許多專家也呼籲醫護人員、高齡者、機場及防疫工作人員應盡速施打第三劑疫苗。
而接種新冠疫苗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重症及死亡機率」,尤其病毒隨時都可能變異,完整接種三劑疫苗還是有機會確診。建議民眾仍應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才能避免病毒上身。
此外,「自然感染」新冠肺炎產生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目前仍是未知數;若不具終生免疫力,未來就可能再次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此建議,未打疫苗的民眾在染疫康復後6個月,就可考慮接種,有助增加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