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允許「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此事強烈影響了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

立國用台灣開館是錯誤 外交部回應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今(4)日在廣播節目中表示,允許「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此事強烈影響了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對此,外交部今晚回應,台灣「堅定力挺的決心」不會改變,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有媒體報導立陶宛總統Gitanas Nausėda接受媒體訪問時,就立陶宛政府與台灣發展關係及同意我方設處的名稱等議題表達看法。基於外交慣例,對於他國政府內部的政策決策過程,外交部不便發表評論。

歐江安說,有關立陶宛政府僅因同意以台灣為名設處而遭受中國全面性的打壓,影響其民間企業及整體國家發展、人民生計福祉,外交部重申,台灣堅定力挺的決心不會改變。

歐江安表示,針對中國政府以各項卑劣手段,對立陶宛進行政治壓迫與經濟杯葛,外交部予以嚴正譴責。在立陶宛政府及人民亟需國際社會支持的關鍵時刻,我方深信,民主團結的力量終將戰勝專制獨裁的霸凌。

歐江安再度呼籲,所有堅持民主自由體制、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機制的全球理念相近國家,共同支持立陶宛,做立陶宛堅強的後盾;讓勇敢堅毅的立陶宛繼續堅守原則,不因外來逼迫而退讓,確保立陶宛國家尊嚴、獨立做外交決定的權利受到充分尊重,國際的共同支持可以協助立陶宛,不因遭遇強權壓迫而自我設限,向打壓霸權卑躬屈膝。

歐江安也表示,近來美國丶歐盟、歐洲民主夥伴、北約會員國均加大力道支持立陶宛,我方堅信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的決定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台灣與立陶宛是基於自由民主共享價值的堅實夥伴,未來雙方將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持續強化在經貿投資、產業鏈結、供應鏈安全等領域的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強韌穩定的民主供應鏈,增進全球民主同盟的團結與力量。

立陶宛前總統:承認台灣是大國的事「不是小國帶頭」希望不會再發生

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掛牌運作,卻也讓立陶宛遭受到來自中國的政治與經濟打壓。對此。高齡95歲的立陶宛前總統亞當庫斯(Valdas Adamkus)針對台灣議題表示,支持或承認台灣應該政府與議會協調一致的看法,而且承認台灣的事情,應該是大國的事,不是小國來帶頭,他並希望「不會再發生」。

根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LRT)報導,亞當庫斯談到立陶宛與中國惡化的關係時表示,在他看來是巨大的損失,根本沒有必要,必須就台灣問題進行大量的討論,讓總統、政府、議會達成一致看法,無論是對台灣承認或不承認都應該要是如此。

亞當庫斯進一步指出,承認台灣的相關問題應該要由世界上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大國率先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小國立陶宛來帶頭,亞當庫斯特別強調:「我們不需要成為世界應該怎麼做的榜樣,這在外交政策中是不應該做的事,我希望它不會再發生」。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正式掛牌,立陶宛也規劃在台設處,引發中國強烈不滿,祭出多項報復,包括砍訂單、抱怨立陶宛農作物病蟲害,並傳出海關系統移除立陶宛導致無法清關;中國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北京鎖定跨國公司施壓,要求斷絕與立陶宛往來;歐盟成員國產品若使用立陶宛首產的零組件也會受刁難。

立陶宛開設台灣代表處 燒出總統、總理分歧

立陶宛總統說出關於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的發言,不但引發外交風波,原本和總理之間的不合分歧也鬧上檯面,早在去年就傳出總統與總理2個月沒開會、沒碰面,原本2人立場唯一相同是外交,現在也傳出不同調。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直接在《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訪問時,認了允許台灣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還說這部分強烈影響了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因此分析,這是總統和總理唱反調。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報導,瑙塞達與總理已經2個月沒開會,一反之前每星期一開會的慣例,專家也分析,打從2019年總統大選彼此對決開始,總統和總理的關係就明顯緊張。

立陶宛政府執政以來,除了受到中國抵制,還受到白俄化肥醜聞影響,政府信任度從去年11月一路下降,不信任度則上升到逼近50%。去年底外交部長與交通部長雙雙請辭,總理確認收到時說,不排除整個政府下台的可能性,當時總統還說2名部長是為事件負責,沒有必要等待總理的決定。

後來《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去年一項民調顯示,支持政府對台、對中作為的民眾有34%,沒意見的大約26%,不支持的則占4成。當地專家就分析,民調顯示立陶宛民眾對台灣與中國議題的認知有限,因為是外部惡意勢力與內部政治競逐多重交互作用情況下,凝聚社會共識相對困難,指的就是總統、總理完全分裂。

但是《波羅的海通訊社》分析,立陶宛因為挺台灣民主,在經濟貿易和外交被中國打壓,中國國企「中鐵集裝箱」先是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去年底財政部長也坦承立陶宛出口扛不住,政府因此緊急撥款600萬歐元,同時尋求歐盟貸款。龐大的外交壓力才會導致總統出此言,希望有機會止血。

立陶宛外交部不評論總統台灣相關發言 未要求改名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今天稱,外交部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個「錯誤」。對於瑙塞達的意見,立陶宛外交部回應中央社提問表示,目前沒有評論。

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則告訴中央社記者,未曾接獲立國外交部「改名」要求;至於駐在國內部政治,台灣方面不便評論。

黃鈞耀強調,將持續尋求與立陶宛發展實質關係,讓立陶宛及其他國家見證與台灣加強往來的益處,以及自由民主國家團結的重要。

立陶宛智庫「東歐研究中心」(EESC)政策分析師、中國事務專家白瑞格(Raigirdas Boruta)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所領導內閣自2020年12月上任以來,與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前譯諾賽達)即屢傳關係緊張,近來瑙塞達更加強火力批評席莫尼特政府,但爭執點仍多集中在內政。

白瑞格指出,儘管瑙塞達近期已數次公開強調在立陶宛對外事務決策及作為上鮮少獲內閣徵詢意見,研判台灣代表處被迫改名的機率「非常低」。

安全事務專家勞里納維丘斯(Marius Laurinavičius)也認為台灣代表處不至於被迫改名。他向中央社分析,儘管瑙塞達與席莫尼特政府之間持續競爭,瑙塞達的台灣相關發言無疑挫傷立陶宛的國際立場;在立陶宛面臨外部強大脅迫壓力時,將對外事務的內部意見分歧搬上檯面,顯然有違總統在國際間捍衛國家利益的憲法義務。

勞里納維丘斯指出,代表處改名並不會為立陶宛自中國換得任何長遠利益,反倒會傷害與美國等重要盟友日益強健的關係。不過,中國議題目前在立陶宛十分敏感、容易激發輿論反應,不排除瑙塞達有意藉操作相關討論提升自己的民意支持度。

根據立陶宛的政治制度,總統掌外交及國防大權。

在今天接受廣播電台訪問以前,瑙塞達曾表達外交部的對台及對中決策與作為欠缺深思熟慮、通盤考量,政府必須補償企業界損失。不過,他也曾數次指出,北京不應反對台灣代表處設立,立陶宛依然遵循「一中政策」,與台灣發展經濟、文化等關係是立陶宛的主權決定。

他的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Asta Skaisgirytė)則曾表示,台灣設立代表處並無問題,問題在細節,而外交部從未與瑙塞達充分研商台灣設處細節,直到問題發生。她最後一次作相關發言是去年12月,也就是立陶宛在中國市場遭遇強大非正式制裁時。

中國以「台灣代表處」獲允設立為由,自去年夏天以來明顯加大對立國的外交與經貿脅迫力道。不過,立陶宛在安全領域的重要盟友美國也相應強化對立陶宛的具體支持,並協調歐洲採取行動。

瑙塞達與席莫尼特、甚至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傳出關係緊張、溝通不良,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但中國與台灣議題確實有「增添火花」的作用。瑙塞達與席莫尼特在2019年總統大選曾是競爭對手;席莫尼特雖未加入政黨,但一向與藍斯柏吉斯擔任主席的「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親近。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去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支持政府對台、對中作為的民眾約34%,沒意見的約26%,不支持的則占4成。不過,數名專家曾向中央社分析,這樣的結果主要應歸因於立陶宛民眾對台灣與中國議題的認知有限,特別是在外部惡意壓力與內部政治競逐多重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凝聚社會共識相對困難。

立陶宛即將於2023年舉行地方選舉,並於2024年舉行國會及總統大選。席莫尼特近日曾表示,有鑑於2023年起國內政治勢必大受選舉影響,2022年恐怕是現任執政聯盟相對有條件專心施政的最後一年,政府有必要好好衝刺。立陶宛不少評論家也提醒,面對重大議題,行政首長屢次難以達成一致步調,恐非國家之福。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立陶宛外交部歡迎台灣設代表處:此決定堅定不移

立陶宛外交部長發言人今天告訴中央社,立陶宛政府歡迎台灣設立「台灣代表處」,此一決定「堅定不移」。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4日接受廣播電台Ziniu Radijas訪問時說:「我會認為不是開設台灣代表處有錯,而是以台灣為名有錯,這件事我沒被諮詢過。」

針對瑙塞達(Gitanas Nauseda)的說法,以及外交部是否考慮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發言人庫列緒葉內(Vytautė Šmaižytė-Kuliešienė)今天回覆中央社詢問。

她表示,立陶宛政府期待與台灣發展商務、科學、技術與文化關係;立陶宛與台灣人民因共享價值觀及奠基於創新的開放有活力社會而親近,立陶宛政府期待雙邊人民有更多接觸。

她指出,支持民主與人權等普世價值是現任執政聯盟訂定協議的一部分,也是政府施政規劃的重要內涵。

中國以「台灣代表處」獲允設立為由,自去年夏天以來明顯加大對立國的外交與經貿脅迫力道。不過,立陶宛在安全領域的重要盟友美國也相應強化對立陶宛的具體支持,並協調歐洲採取行動。

瑙塞達與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甚至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傳出關係緊張、溝通不良,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但中國與台灣議題確實有「增添火花」的作用。

瑙塞達與席莫尼特在2019年總統大選曾是競爭對手;席莫尼特雖未加入政黨,但一向與藍斯柏吉斯擔任主席的「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親近。

中國又搬石頭砸自己腳! 立陶宛下令國營鐵路公司不與中資建商簽約

立陶宛去年允許台灣於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後,中國持續對立陶宛施壓並惡意採取政治與經濟報復手段。立陶宛總理發言人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BNS),立陶宛政府今天下令,基於「國安利益」考量,立陶宛國營的鐵路公司不與中國擁有的西班牙橋樑建造商簽署合約。

根據路透社報導,在西班牙登記的公司Puentes yCalzadas Infraestructuras以最低出價6250萬歐元(約新台幣19億5000萬元),贏得了一項在立陶宛的橋樑建設招標。Puentes y Calzadas Infraestructuras在公司網站上將「中國路橋集團國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oad and Bridge Corporation)列為母公司。

國營「立陶宛鐵路公司」(Lithuanian Railways)去年曾表示,已要求政府審查這項合約,並認為這家公司與「中國的關係」為合約風險之一。立陶宛政府今天下令,基於「國安利益」考量,立陶宛鐵路公司不與中國擁有的西班牙橋樑建造商簽署合約。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正式掛牌,立陶宛也規劃在台設處,引發中國強烈不滿,祭出多項報復,包括砍訂單、抱怨立陶宛農作物病蟲害,海關系統移除立陶宛導致無法清關;中國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北京鎖定跨國公司施壓,要求斷絕與立陶宛往來;歐盟成員國產品若使用立陶宛首產的零組件也會受刁難。

立陶宛外長、交通部長不顧美制裁 總統瑙塞達:應立即走人!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交通部長思庫歐迪司(Marius Skuodis) 9 日雙雙決定請辭,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確認收到辭職請求,將在下周做出決定。立陶宛總統則表態稱,兩人應該立刻請辭,而不是等待總理的回復。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於 10 日表示,外交部長和交通部長已表示準備請辭,為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不顧美國制裁,繼續中轉運輸白俄羅斯化肥一事負責,因此沒有必要等待總理的決定。「我們不能等著別人來評估我們的決定,政治人物應該承擔責任,」瑙塞達說。

據《俄通社-塔斯社》報道,美國對「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elaruskali)等企業採取的制裁措施於 12 月 8 日生效,而該公司曾與立陶宛國家鐵路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立陶宛公司不願停止與白俄羅斯的合作。立陶宛外交部長於 9 日表示,儘管美國對白俄羅斯鉀肥公司實施制裁,但白俄羅斯的產品仍通過立陶宛運輸。因此,他與立陶宛交通部長雙雙表態請職。

瑙塞達強調,美國早在 8 月就宣佈對白俄羅斯實施制裁,給了立陶宛充足的準備時間,來評估所有情況,減輕損失,與合作夥伴磋商,但「很多時間被白白浪費了」。

駐立代表處掛牌「台灣」 立陶宛總統:未被徵詢意見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掛牌成立,台立關係交流邁進一大步,也讓中國氣得跳腳,半年來立陶宛遭到中國在經濟、貿易、外交上全面打壓。當地媒體報導,立陶宛總統納奧斯達接受訪問時表示,他不認為台灣開設代表處有錯,但是代表處名稱並沒有徵詢過他的意見。

外交部則表示基於外交慣例,對於他國政府內部政策決策過程,外交部不便發表評論,但台灣堅定力挺立陶宛的決心不會改變。至於立陶宛來台設處的進度,外交部表示立陶宛已經完成相關法規,目前也正在遴選館長,積極籌備中。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說明,「有關於立陶宛政府,他們僅因同意以台灣為名設處,遭到中國全面性地打壓,影響到立陶宛他們民間的企業以及他們的整體國家發展、民生生計福祉,外交部我們重申,台灣堅定地力挺立陶宛的決心不會改變。」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宣布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也要求跨國企業與立陶宛斷絕往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日與北約九國外長通話時,也再度公開表態聲援立陶宛,中國外交部則隨即強硬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方不僅一再為立方一中一台的錯誤言行辯解幫腔,還以支持立陶宛為幌子,試圖拉攏縱容台獨勢力的小圈子,這只能讓國際社會質疑美方聲稱堅持一中政策的誠意。」

外交部堅信,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的決定,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並再呼籲所有堅持民主自由體制的全球理念相近國家,共同支持立陶宛。

立陶宛內閣請辭大戰大反轉 2部長雙雙留任 鐵路CEO下台負責

立陶宛的內閣請辭大戰落幕,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 Ingrida Šimonytė )宣布駁回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 Gabrielius Landsbergis ) 與交通部長思庫歐迪司( MariusSkuodis )的辭呈,兩人將繼續留任。不過,國營企業「立陶宛鐵路公司」負責人將因持續與被美國強力制裁的「白俄羅斯鉀肥」往來而辭職。

12 月 2 日,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對白俄羅斯施加了新的一系列制裁措施,白俄羅斯大型國營企業「白俄羅斯鉀肥」也被納入制裁名單。

據了解,白俄羅斯鉀肥是白俄羅斯經濟命脈之一,也是最大的國營企業,佔有全球近 20% 的鉀肥市場份額,其大部分產品出口都是通過立陶宛的港口。

近期因白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緊張,該公司也因此受到美歐不同程度的制裁。立陶宛政府也相當支持美方的決策,總理席莫尼特表示 :「美國是立陶宛的戰略夥伴,這一決定旨在減少專制政權的財政支持,我們對此表示贊同」。

但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 ( LTG ) 卻並不樂意,因白俄羅斯地處內陸,白俄羅斯鉀肥的貨物出口一直都是通過鐵路運送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港再進行海運。《路透社》報導稱,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每年可以藉此獲利 6,000 萬歐元 (約台幣 18 億元)。

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 ( LTG ) 表示,不願為美國制裁買單,拒絕立即中斷與白俄羅斯鉀肥的合作。LTG 的 CEO 曼塔斯·巴圖斯卡在 8 日的議會聽證會上表示,儘管受到制裁,該公司還是希望繼續運輸白俄羅斯的鉀肥,因為制裁只適用於與美國有關的實體,「我們與白俄羅斯鉀肥的合約到 2023 年底,我們不能中止合同」。

曼塔斯也提出「聯合國海洋法」等法律文件保證了內陸國的相關權利,美歐也無權違反,立陶宛議會也曾批准三項雙邊協議。「我們的行動完全合法」。

曼塔斯告訴議員,白俄羅斯鉀肥 11 月的鐵路服務費預付款足以支撐完 12 月整個月甚至 1 月的部分天數,因此運輸將繼續。該公司也表示,已經向外交部和交通部通報預付款的事項。但外長藍斯柏吉斯稱,外交部只知道 9 月 預付 10 月的情況,後續付款沒有被告知。

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拒絕配合制裁,讓立陶宛相當尷尬,執政聯盟也被批評言行不一,面臨國內輿論和在野黨的雙重壓力。

 9 日,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與交通部長思庫歐迪司雙雙提出辭呈,聲稱要為國有鐵路公司拒絕制裁的行為負責。

立陶宛總統瑙賽達(Gitanas Nausėda ) 10 日表示 :「我們不能等著別人來評估我們的決定,政客應該承擔責任。」

總理席莫尼特 13 日則回應,不排除有整個政府下台的可能性,「現政府的行為引起這麼多問題,就應該移交權力,讓新政府解決問題。」

但 14 日晚間,席莫尼特宣佈,藍斯柏吉斯等人將會留任。她希望至明年 1 月 31 日前,立陶宛各利害相關方都能提出足以解決爭議,同時確保國家安全利益、財務損失可降至最低的方案。

14 日早些時候,立陶宛國有鐵路公司董事會宣布,公司首席執行官曼塔斯·巴爾圖斯卡將在過渡期後辭職,但未具體說明過渡期將持續多長時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表示 :「不排除這是一次政治作秀,主動請請辭是西方政客慣用的推卸責任的手段,也可用來顯示對美國的重視」,立陶宛外長和交通部長為此事請辭,是在告訴美國白俄羅斯鉀肥的企業行為與立陶宛政府無關。兩人請辭甚至是全面下台都會造成新政府工作的麻煩,這不是執政聯盟希望看到的結果,「兩人請辭前可能已經預料到結果,所以採取以退為進的招數」。

對鐵路公司 CEO 辭職的看法,崔洪建認為,企業負責人受罰是立陶宛對外界的交代,這也代表此事件從政治層面降級到技術層面去處理,更不會演變成立陶宛和美國的政治事件。

崔洪建認為,立陶宛與美國的關係對美方而言,有一個願意在抗衡中俄的戰略中為他打頭陣的國家,還是很樂意扶持的。

「類似的事件中,美方更願意抓大放小,在立方已經表態的情況下,美方不會太計較,而是會著眼於雙方更大的利益交集。」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設「台灣代表處」沒告訴總統?立陶宛外長駁斥

我國於立陶宛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後爭議不斷,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甚至一度稱此舉是個錯誤,該國外交部沒與他商量。立陶宛外長蘭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反駁,表示開設代表處的每一步都有與總統討論過。

立陶宛總統諾賽達日前指出,在國內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影響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我覺得......並不是開設台灣代表處的問題,而是他的名稱出了錯,我當時並沒有參與協商。」不過6日又改口,表示自己不認為台灣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只是名字沒與他協調。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柏吉斯否決總統說法,表示同意開設台灣代表處一事從事前就與諾賽達討論過,每一步驟都經過協調,他表示自己不想再回應這個議題,某些國家馬上在外交政策上做出改變,他與總統都不樂見這種狀況。

蘭斯柏吉斯指出,立陶宛沒有做出任何被視為違反規定的事,所有行動都是基於國家主權,並強調他們遭受的待遇才是違規行為「現在我們正因國家的價值和立場受到懲罰。」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我們不背叛朋友」立陶宛議員:將台灣代表處改名錯很大 霸凌會更多

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後遭到中國惡意報復,而立陶宛內部也出現雜音。對此,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讓台灣人以「台灣」為名被稱呼,並不是錯誤。而立陶宛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也在推特提出3個理由直言,若台灣代表處改名將會是個「巨大錯誤」。

薩卡利埃內10日在推特Po文指出,如果將台灣代表處改名將會是個「巨大錯誤」,並舉出3個理由強調,若將台灣代表處改名,第一,立陶宛將失去信用。第二,面對脅迫就讓步,只會招來更多霸凌。第三,薩卡利埃內更直接表明:「我們不背叛朋友」。

藍斯柏吉斯11日在臉書發文說,在過去的幾天裡,有多人質疑設立台灣代表處一事,但他不解,去年7月宣布這項決定時,幾乎沒有這些反對聲浪。而台灣人希望被稱作「台灣人」,這完全正常,也不違背任何立陶宛的國際義務或協定,允許使用這樣的稱呼更沒有錯,不正常的是,一些不正當且不符合國際義務的事情,正在向企業施加壓力,同時違反歐盟的單一市場體系。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正式掛牌,立陶宛也規劃在台設處,引發中國強烈不滿,祭出多項報復,包括砍訂單、抱怨立陶宛農作物病蟲害,海關系統移除立陶宛導致無法清關;中國國有企業「中鐵集裝箱」中斷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北京鎖定跨國公司施壓,要求斷絕與立陶宛往來;歐盟成員國產品若使用立陶宛首產的零組件也會受刁難。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