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升溫1.6°C中研院分析減碳最好、最差狀況:2060年台灣冬季恐消失!夏季長達7個月

氣候變遷對台影響 中研院:2060年台灣冬季恐消失 夏季長達7個月

聯合國組織IPCC於9日發布的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全球暖化速度將會比原本預期更加快速,而這些後果幾乎可全部歸咎於人類導致。根據IPCC報告評估台灣未來氣候變遷的狀況,中研院、科技部與氣象局等單位合作,相關單位指出,未來台灣氣候在最惡劣的情況下,夏季總日常由130天增為210天,而冬季則從70天變成0天,此一情況最快可能在2060年就會看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10日邀請國內專家解讀IPCC釋出的氣候報告,分析對台灣的影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指出,台灣的夏季在未來可能增長至210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0至50天。台灣歷史觀測趨勢,若是看年平均溫度,台灣在110年來溫度上升1.6度,比全球1.07度還來的高,且近幾年溫度上升非常快速,在全球暖化狀況下,可以感覺到夏天愈來愈長、冬天愈來愈短。

許晃雄表示,由台灣百年來年總降雨量趨勢,來預估未來雨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在極端情況下,台灣未來平均年總降雨量增加幅度約為15%、31%;如果氣候變遷有控制住,則增加幅度約為12%、16%。

未來連續不降雨日數各地皆增加,最劣情境下,在世紀中或末增加幅度為5.5%、12.4%,另外,台灣未來「乾愈乾、濕愈濕」情況會加劇。另外,以颱風為例,台灣的颱風個數會減少約15%、55%,但強度卻增加為100%、50%。

台灣已升溫1.6°C 中研院分析減碳最好、最差狀況:世紀末前我們可能失去冬天

聯合國昨天(9日)發布重磅科學報告,未來20年全球升溫將超過1.5°C,且在最糟的情境下,2027年就可能提前達到升溫1.5°C,人類挽救只剩一線生機。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從1911~2020年間,台灣年均溫已上升1.6°C,且冬季已縮短將近一半,若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台灣將失去冬天。最糟的情況下,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就會歸零。

科學認證的末世警鐘 氣候變遷已無法逆轉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10日)舉辦「台達氣候沙龍」,針對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邀請國內學者分析。

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指出,該報告提到許多氣候變遷的科學數據,已經進入不可逆的狀態,包含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災害。

報告提到,人為活動讓地球溫度較19世紀增加了1.07°C,1901-2018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0.2公尺。

在最糟的情況下,2027年升溫將超過1.5°C,本世紀末升溫達5.7°C、海平面上升2公尺;即使在理想的減碳情境下,20年內升溫仍很有可能超過1.5°C,世紀末的海平面上升則可控制在0.28~0.55公尺間。

紐約時報報導,IPCC副主席柯.巴雷特(Ko Barrett)表示,「氣候系統的一些變化已經無法逆轉。」但是他強調,立即且持續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可能對未來的氣候變遷產生影響,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張楊乾認為,唯一可以拉回來的一線生機,就是在2050達到碳中和。正因為氣候變遷持續惡化、非常急迫,所有的減碳工作都要加速進行。許晃雄也強調,只要加速積極減碳,仍有機會減緩氣候變遷。

台灣增溫趨勢較全球明顯  最慘到2060後就沒有冬天

相較於全球,台灣的增溫趨勢更為明顯。許晃雄指出,台灣全年平均氣溫已在過去110年間(1911年~2020年)上升1.6°C,且近30年有加速增溫的趨勢。

比對氣候資料,台灣的夏季已由90天增長到約120~150天,冬季則由90天縮減20~40天,縮短將近一半。

許晃雄指出,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在2050年台灣年均溫增溫可達1.8°C,若以目前的趨勢推估,本世紀末以前台灣的夏季長度將增長到210天,而冬季日數可能會在2060年過後歸零。換句話說,一年將有7個月的炎熱夏天,而世紀末前我們將失去冬天。

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每升溫1°C,極端降雨事件的強度將增加7%。許晃雄分析台灣狀況指出,在最劣情境下,2050年極端暴雨增強約為20%、2100年則會增加41%,在理想減碳情境下,則可控制在約增強15%。

氣候變遷可能讓生態崩潰  珊瑚、高山植物都是高風險群

台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邱祈榮指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已經在發生,而且愈來愈頻繁,農業方面過去主要是寒流與颱風造成農損較多,但近年卻發生數次高溫導致的農損。

生態方面,邱祈榮說,溫度上升會造成植物花期異常、改變棲地環境條件、影響生態系的結構;乾旱與極端降雨易導致森林火災、棲地破壞,甚至是生態系崩潰。動物或許還能移動,植物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會更大,以珊瑚或高山植物等生物面臨的風險較高。

「未來氣候變遷會對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多大的衝擊?老實說,我們真的不知道。」邱祈榮直言,國內過去對物候的監測研究有限,因此未能明確知道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目前只能盡快建立監測資料,並確保農業有完備的風險管理。

面對全球危機  洪申翰:氣候變遷法是台灣的氣候疫苗

面對氣候危機,立委洪申翰認為,政府最優先的任務應是盡快完成包含碳定價在內的《溫管法》大修,「《氣候變遷法》是台灣的氣候疫苗。」

他表示,即使修法有很多難題,行政院也遲遲未提出草案,立法院仍應在下個會期啟動修法。

洪申翰強調,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速度要拉到最快,行政院也應提出2025之後的能源轉型路徑,包括綠氫、生質能等能源橋接規劃,並持續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碳排。

同時,洪申翰也說,政府須持續推動運具電動化,「全球許多國家都已規劃禁售燃油車時程,台灣無法迴避。」行政院過去雖有相關宣示,卻因缺乏配套而受阻。洪申翰指出,不能因此裹足不前,而是要在完善配套後持續推動,特別是協助傳統燃油車行公正轉型,顧及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此外,聯合國報告特別提到,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6倍,而石油、煤礦、天然氣的開採都會導致甲烷洩漏。洪申翰建議中油應該修訂天然氣採購合約,增加防止洩漏條款,並排除高洩漏的賣家,以此促使賣家減少甲烷洩漏的作為。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