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年輕人的創業故事越來越無聊!貧富差距讓有資源家庭的小孩容易成功!被34歲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超越

矽谷年輕人的創業故事越來越無聊!貧富差距讓有資源家庭的小孩容易成功

對比更早幾代美國人發家致富的故事,新一代億萬富翁明顯從小生活更為優渥,經歷也更為簡單,從家庭方面得到的幫助也更多。即使從戰後的發展歷程來看,實現階層的躍升和財富的積累也越來越難,財富的集中度也在越來越集中。科技行業是目前造富的主要行業,而美國夢也從原來的唾手可得變得愈加遙遠。青年才俊們改變世界的故事總是能引得年輕人心潮澎湃,想要達到與新富們相同的高度,但也許最後會懊惱地發現,自己沒有梯子。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年輕的時候,父親在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時期不幸失業。沒有工作,又在銀行遭到擠兌後身無分文,這個四口之家不得不四處拆解和賒帳,方能用少的可憐的食物聊以度日。那時候,他的母親Leila Buffett有時也會不吃飯。壓力極大的Leila經常斥責自己的兩個年幼的孩子。

也許當初的苦難可以算作是後來的起點,這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逐漸好了起來。Warren的父親開了一家股票經紀公司,並最終成為一名連任四屆的國會議員。與此同時,年輕的Warren開始顯示出對數字的天賦。根據《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滾雪球:華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的說法,Warren著迷於為每件事計時,計算賠率,甚至還會統計《聖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母。15歲時,他透過研究當地的報紙配送路線賺了數千美元。

上週五,這位87歲的傳奇投資家的財富被34歲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超越。一方面原因是Facebook股價飆升(今年迄今為止上漲了15%),另一方面原因是巴菲特慷慨的慈善資金捐助。目前來看,世界上最富有的三個人,傑佛瑞・貝佐斯(Jeff Bezos)、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祖克柏都是從科技領域發財致富的。

與巴菲特和他的許多同齡人相比,祖克柏的童年更加平淡無奇。他在New York中產郊區Dobbs Ferry長大,父親是牙醫,母親是精神病學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父親的電腦,在從一所菁英預科學校畢業之前,他就已經顯示出了自己在程式編輯方面的能力。

祖克柏可以說是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中新晉科技億萬富翁的典型例子,你能從很多科技富豪的身上看到同樣的致富故事。Bloomberg的富豪榜追踪了全球500位最富有的人,其中共有64位科技行業人士上榜,科技行業產生的億萬富翁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行業(除非你把繼承遺產也看作一個行業——因為也有很多人是靠繼承遺產上榜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是僅今年一年,科技領域就創造了11位新的億萬富翁。

但這群白手起家的男性們(沒錯,他們大多是男性)的基本故事中還缺少了一些東西。早期幾代人的成長經歷都充滿了勵志奮鬥的雞湯故事,而今天典型的創業故事則更多有關中上層的童年、早期使用電腦的機會,以及菁英教育——即使這些人後來退學不上了。早在離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之前,祖克柏12歲時就為他父親的牙科診所創建了一套通訊系統。15歲時,Twitter的Jack Dorsey在一次程式編輯實習中讓老闆們眼前一亮。Uber的Travis Kalanick在中學時就開始寫程式碼了。

「白手起家」在「美國夢」的概念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Horatio Alger曾經寫過一些出身下層社會的人通過自身的奮鬥改變社會階層的故事,他們憑藉誠實和勤奮在世界上闖出了一片天地。自從電影問世以來,好萊塢就把弱者和他們拼搏的故事奉為圭臬。多年來,這些故事似乎也能從現實社會得到印證。

但名校輟學生的崛起——Dorsey是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Kalanick則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複雜。今天的創業者看重的是才華,而不是艱辛。畢竟,成為電腦奇才的前提是擁有電腦。這種特權其實體現了美國經濟的一大趨勢:對於數百萬低收入人群來說,透過白手起家實現階層躍升變得越來越困難。要想從哈佛大學退學,首先你得上得了哈佛大學。

Buffet的父親是一名政治家和投資人,而他本人也最終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師從著名投資家Benjamin Graham。但對Buffet那一代的許多領導人來說,創業並不是從宿舍或者車庫開始的。以Bruton Smith為例,他在2015年以88歲的高齡辭去Speedway Motorsports Inc.首席執行長一職之前,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領導人之一。Smith在農場長大,從未上過大學,有一次甚至帶著獵槍去建築工地解決勞資糾紛。石油大亨Harold Hamm出生於1945年,是奧克拉荷馬州一個佃農家庭的13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25歲時才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支付了自己的學費。最近去世的賭場和電影大亨Kirk Kerkorian出生於1917年,他偽造了一份高中畢業證書,以便入伍當飛行員。

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書呆子時代是很好的。而且,人們似乎也不再對類似於上世紀那樣的致富模式感到興奮了。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如今一個貧窮的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想要複制祖克柏這樣的人——年紀輕輕就能設計程式——的成功道路要困難得多,就連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執行長Lloyd Blankfein恐怕也難以做到這一點——Blankfein長在布魯克林,曾在Yankee Stadium討生活。

沒錯,美國如今真正白手起家的故事越來越少了。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流動性越來越差,僵化也越來越嚴重。你可以用子女收入超過父母的比例來定義流動性。經濟學家Raj Chetty發現,1980年出生的孩子中,只有大約一半的收入超過了父母,而1940年,這個數字超過了90%。

當然,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的收入遠遠超過他們父母。事實上,他們的收入幾乎超過了歷史上每一個人。在目前所知的統計數據中,美國收入最高階層的收入增速遠遠超過收入最低階層的增速——根據Thomas Piketty、Emmanuel Saez和Gabriel Zucman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的情況正好相反——而勞動收入的增速遠遠低於資本收入。去年,Oxfam International發現,全球最富有的1%人攫取了社會總收入的80%,貧富差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開來。

如今許多新億萬富翁大多出身顯赫,這表明美國財富集中度越來越高。根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最近的數據,到2016年,中等家庭的淨資產尚未恢復到衰退前的水準,而最富有的10%家庭的淨資產自2007年以來增長了兩位數。當然,在當今最富有的科技界名人中,也不是所有人年輕的時候就過著錦衣玉食一帆風順的生活。47歲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是一名來自南非的移民,出身富裕,但在17歲時獨自搬到加拿大之前從小就受到了欺凌。他在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就讀,後來轉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最後從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個博士項目退學。現年54歲的Jeff Bezos出生時,他母親只有16歲,第二任丈夫是古巴移民工程師。44歲的Sergey Brin在六歲時來到美國,當時他的父母為了躲避莫斯科(Moscow)學術界對猶太人的歧視,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

但即便是這些創始人,他們的父母中至少也有一位擁有科學背景,也與更早時代那些出身草根的富豪們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美國第二大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是Amway的Richard DeVos——他生於1926年。大蕭條時期,DeVos的父親失去了電工的工作,全家搬到了他的祖父母家。他還記得自己當時在棒球裡塞進布料,然後綁在一起,因為他和他的朋友買不起新的棒球了。大二的時候,他被貼上了「不適合上大學」的標籤然後被送到了一所貿易學校,他不得不打工以支付高中的學費。

92歲的Ted Lerner則是Bloomberg Index中年紀最大的的白手起家者,他的父親是一名來自巴勒斯坦的服裝銷售員。他在華盛頓(Washington)的一個移民社區長大,在接受當地一家報紙的採訪時,他回憶說:「我還記得在Georgia Avenue上餵雞的日子。」現年84歲的賭場大亨Sheldon Adelson是波士頓(Boston)一個工薪階層社區的一名計程車司機的兒子。1933年出生的Eli Broad是立陶宛一位油漆匠的兒子,後來成為唯一一個在房地產和金融服務兩個不同行業創立兩家上榜財富500強公司的人。

當然,新的造富運動已轉向技術領域,這並非科技界那些傑出的年輕人們的過錯。儘管創新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水準,但創新步伐的加速使教育越來越成為決定收入的重要因素,這一趨勢反過來加劇了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美國的整體教育水準正在提高,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謀求一份白領工作的先決條件,但仍有近70%的成年人從未從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溢價,或者說學士學位持有者與高中畢業生的薪資溢價,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飆升,目前徘徊在50%左右,接近歷史最高水準。

所謂的貧富家庭之間的「數位鴻溝」,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雖然個人電腦已經普及了,但如今貧窮的孩子依舊不太可能接觸到可以啟蒙他們程式寫作能力的程式。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年收入7.5萬美元或更高的家庭中,有87%的家庭使用寬頻。但對於年收入低於3萬美元的家庭,這一比例僅為45%。

機會的不平等正在加劇,在這一點上大家倒是都取得了共識。然而,最終結果如何仍不清楚。除了導致收入有限的人才不得已被埋沒,貧富差距的擴大也帶來了政治問題。在舊金山(San Francisco)和西雅圖(Seattle)等城市,人們對科技公司的憤怒與日俱增。西雅圖市議會投票決定對亞馬遜(Amazon)和其他大型公司徵收懲罰性的個人所得稅,以應對該地區日益嚴重的流浪漢問題。西雅圖官員的態度還相對溫和,但全國範圍內的緊張局勢仍在潛滋暗長,可能會以不可預知的方式爆發。

與過去的巨頭們不同,新一代億萬富翁們的歷史可能無法平息公眾的不滿。Bloomberg Index中最年輕的三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都是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他們的故事就是一個傳奇:當祖克柏在Dobbs Ferry開始創業後,他創建了一個名為Facemash的排名工具,後來他和朋友們輟學創辦了Thefacebook.com。今年38歲的Sean Parker年齡略高於他們,他很早就開始從事程式編輯工作,高中時就在Zynga實習了。

說了這麼多,讀者們自然也知道我並不是在哀嘆當前這些企業領導人是在溫室中長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白手起家的菁英階層的神話大多是想像出來的。如今,一個孩子從收入最低的階層躍升至收入最高的階層的可能性不到10%。根據Chetty的數據,與其他富裕國家相比,這一比例相對較低,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並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可怕的固化從4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那時我們還以為靠著辛勤工作和努力拼搏可以換來自己夢想的實現和想要的生活。

接受現實吧,美國夢本來就是一個我們自己編造的白日夢,而如今想從現實中找到窮小子靠自己打拼成長為大亨的故事更是難上加難。今天,祖克柏是一位道德領袖,一個顧家的男人,而且還熱衷於公益慈善活動。但那些希望複制他成功經歷的人,最好還是把目光投向他早年的生活看一看:舒適的成長環境、在菁英預科學校擔任擊劍俱樂部隊長、漫不經心的哈佛時光,以及Facemash。雖然美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希望達到與之相同的高度,但也許最後會懊惱地發現,自己沒有梯子。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