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從「科研捕鯨」到「商業捕鯨」

日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時隔32年重啟商業捕鯨

當地時間6月30日,日本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停止在南極和太平洋北部用於「科學目的」的捕鯨活動,並將於7月1日開始進行鯨魚的商業捕撈。

7月1日,由「日新丸」號等3艘船組成的船隊將從日本山口縣下關市港口出發,開展近海捕撈;此外,還將有5艘小型捕鯨船將從北海道釧路市出發,展開沿岸捕撈。

從「科研捕鯨」到「商業捕鯨」

19世紀以來,因為人類無節制的捕殺和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鯨魚的數量一路銳減,甚至瀕臨滅絕。1948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成立,並於1986年通過了《禁止商業捕鯨公約》,禁止締約國從事商業捕鯨。鯨魚種群數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日本於1951年加入IWC。不過,作為傳統的捕鯨大國,日本一直利用禁令的漏洞,持續在南極海域及西北太平洋海域以科學研究的名義捕殺鯨魚。

科學研究捕鯨是IWC決定暫停商業捕鯨後,於1987年在南極海、1994年在西北太平洋開始的。科學研究捕鯨允許捕撈鯨魚,以收集生存數量和年齡等科學數據。作為「科研捕鯨」的副產品,日本國內一直銷售捕獲的鯨肉。到2018年度為止捕獲了小鬚鯨和塞鯨等總計1.7萬頭以上,已遠遠超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

在「科研捕鯨」的真相被揭露之後,為了能夠名正言順地捕鯨,日本加快了尋求取消商業捕鯨禁令的步伐。

2018年9月,日本重提恢復商業捕鯨的訴求,但又一次遭到IWC委員會的否決。2018年12月26日,日本官方長官菅義偉對外宣佈,由於多年來取消商業捕鯨禁令的倡議無法實現,日本將退出IWC,從此不再受禁令的制約。

捕鯨是日本「文化遺產」?

作為最大的捕鯨國,日本拚命捍衛捕鯨權的最大的理由是,捕鯨魚、吃鯨肉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繩文時代,是一種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

但這不是全部的真相。海洋學家馬克(Thilo Maack )表示,在古代,日本人吃鯨魚僅停留在極少數的上層人士裡,並未普及到民眾中,因此根本談不上是一種飲食傳統。而且,遠赴南極海的捕鯨行為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的,沒有古老歷史依據。

日方的另一個理由是,經過一定時間的恢復,一些鯨魚的數量得到了上升,已經不算瀕危動物,將其捕殺並不會影響生態環境。但雖然很多捕鯨活動已經停止,但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鯨類較長的生長週期,鯨魚數量的恢復非常緩慢。如藍鯨,大鬚鯨,長鬚鯨等鯨類,即使經過了幾十年的嚴格保護,仍然未能脫離瀕危狀態。

此外,雖然日本承諾不再捕撈瀕危鯨類,但在實際捕殺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誤捕的情況。更令人無法放心的是,據《衛報》報導,在2018南冰洋年度夏獵期間,日本只出動了兩艘捕鯨船,就捕殺了333頭小鬚鯨,其中122頭為懷孕母鯨,另有114頭為幼鯨。據瞭解,小鬚鯨的妊娠期為10個月,且每次懷孕通常只產一胎。如果按照這種速度,人類的捕殺很容易令已經脫離瀕危的鯨類再度瀕危。

除了文化和環境層面的理由,支持捕鯨的人士還持有一種奇特的邏輯,即捕鯨可以保護水產資源。日本有官員稱,鯨類所吃的魚是人類捕獲量的5倍,所以需要對鯨魚的數量加以控制,否則鯨魚不僅會威脅到別的魚類生存,還會搶奪人類的食物。

「商業捕鯨」背後有何考量

據分析,日本執意捕鯨主要有經濟、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禁止捕鯨可能導致的失業問題。據悉,捕鯨產業涉及大約10萬日本人的生計。捕鯨活動一旦被取締,勢必造成失業、公司倒閉、財政收入減少等地方危機。

不過,數據顯示,捕鯨其實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不高。 雖然日本人曾在「二戰」後因缺糧而大規模食用鯨肉,但在當代日本,這種需求和市場早已大大萎縮。據日本《朝日新聞》統計,在當代日本國民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吃過鯨肉,約三分之一的人永遠也不準備吃。2016年,鯨肉銷量只占日本所有銷售肉類的0.1%。另外,捕鯨企業往往要通過政府的補助,才能維持運營。

因此,經濟因素並不是重啟商業捕鯨的主因。對於一些日本民眾而言,文化上的自尊顯得更為重要。

日本國內一些人看來,歐美國家批判日本捕鯨是將自身的文化觀念強加於日本。是否向「反捕鯨勢力」低頭,已經被他們上升到「日本傳統文化是否應該向西方妥協」的高度。

作為一個極度依賴海洋資源的島國,在日本看來,一旦離開捕鯨業,日本的漁業政策和未來就得不到保障,捕鯨更像是一場權力鬥爭。

不僅如此,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日本學者佐久間順子指出,日本難以停止捕鯨,很大程度上與還與政治有關。

報導稱,日本捕鯨是由政府運作的,是龐大的官僚結構,有研究預算、年度計畫、職業晉陞、養老保險。另外,從事農林漁牧的民眾是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重要票倉,執政黨當然要維護其利益。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