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兩位新生代、檢視台灣如何在短短20年內,從「奇蹟」走向「衰落」

台灣經濟大衰敗,這20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如果你還在談「台灣經濟奇蹟」,聽的人可能滿臉問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兩位新生代李宗榮、林宗弘,耗時3年、廣發英雄帖,分頭檢視台灣如何在短短20年內,從「奇蹟」走向「衰落」。他們發現,「國家對政策促進經濟,能力愈來愈弱,失敗的地方非常多;企業大型化,獲利情況卻很差;中小企業被壓縮,家族化愈來愈嚴重。」

如果現在課堂上,老師還在說「台灣經濟奇蹟」,底下的學生一定滿臉問號,「你是在說什麼?」

1990年代之後,台灣面臨大轉型,自由化、國際化、台商西進,大環境的大轉變,卻很少有經濟、社會方面的研究,攤開來看,這20年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位新生代的副研究員李宗榮與林宗弘,3年前廣發英雄帖,邀請經濟社會學者,分頭檢視過去的奇蹟,如今走到了哪裡?

「發現整個台灣面臨到非常多的情況:國家促進經濟的政策能力愈來愈弱,失敗的地方非常多;企業大型化,獲利情況卻很差;中小企業被壓縮,家族化愈來愈嚴重,」李宗榮回想起第一次工作坊,「大家看到的圖像很晦澀,令人擔憂。」

他們看到了典範移轉,從「奇蹟典範」,走到了「衰退典範」,邀請26位來自社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合寫了《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李宗榮與林宗宏接受《天下》專訪,分享他們從各個議題爬梳解析,觀察到20年來台灣經濟轉型的問題。以下為訪談摘要:

台灣還是中小企業為主嗎?恐怕不是。

日本最大的企業豐田員工數大約44萬人,鴻海已經有130萬,鴻海的員工規模是豐田的2倍多。但是為什麼鴻海併夏普時,讓日本吃驚?當台灣企業大到可以用極大規模去併購上游,這是一個很新的現象,跟過去的刻板印象有所落差。

台灣前10大企業,平均員工數達到20萬,就算扣掉鴻海,還是平均10萬人左右。

台灣也有財團壟斷!韓國有三星,台灣有鴻海

這是在短短10年、15年內發生的。在全世界,我們的規模變化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海外競爭,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的資本形成!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甚至比資本主義歷史上遇到的很多案例都要來得快。

當我們講韓國都是大集團壟斷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好到哪裡去。鴻海營收佔GDP 22%,跟三星一模一樣。20年來,前10大企業集中度,由25%成長到破四成。

出口也靠大公司,也外銷產值來看,在1987年,78%是中小企業,到了2004、2005年台灣中小企業佔外銷部門的比例剩18%,表示有六成已經大型化了,要不就是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吃掉了,要不就是它們本身大型化,超過中小企業門檻。

但是,台灣經濟有個很大的部份是海外部份。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持續。

葉克膜經濟的悲哀:台灣勞工,淪為全球化的輸家

這個三角貿易可以比喻是「葉克膜經濟」。經濟有一大塊,是繞過外面再進來的,因為整個循環系統是外生的,對台灣境內的經濟幫助不大。你把呼吸器拿掉,可能先崩潰,可是不拔管,境內產業鏈就不健康、不完整。

這個葉克膜經濟的狀態,已經維持了大概15年。

書中嘗試估計,到底三角貿易多大?運用500大集團的數據,估出來是,台灣500大集團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中國大陸,在2012年到2013年的衰退,就導致台灣整體企業集團的衰退。

台商西進在中國的分布,很明顯的是跟著最低工資走,哪裡沒漲就往哪裡去。這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反應。遷移的原因其實是為了工資,但這拯救不了台灣企業的低毛利率。

迅速膨脹規模,作為生存手段是有效的,作為要追求更高利潤率、但要改變行為區位,基本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這也沒有什麼對錯,就是求生的本能而已,跟恐龍變大一樣。但是,對台灣產業界遺留下來、真正能夠回饋到本土的,非常少。

從員工雇用狀況可以看出,台灣企業在海外創造的雇用人數,遠遠超過在台灣。

500大集團目前在海外的員工數是250萬人,可是在國內只雇了150萬人,以員工的依賴程度來看,在中國的部份是台灣的1.7倍左右。根據推估,在中國每雇用29人,在台灣就少雇用1個人。

全球化過程有贏家、有輸家,現在事後回去看,台灣經歷全球化的過程,應該要有社會安全網,去照顧全球化過程成為輸家的那群人——我們在這部份可能沒有做得很好。

社會階級「下流」中 專業敵不過血緣

台灣過往比較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倚賴大企業家族,給了非常多的優惠,交換忠誠,我給你特許。延續到了90年代,轉型時,因既有的規模經濟優勢,所以在轉型過程中,政商關係也好,就可以持續擴張。

即使政黨輪替也很難撼動。高階經理人最後一定會遇到瓶頸,專業經理人反正就是不敵富二代,接班是血緣決定的。

無法接班,不如去創業吧?3400萬這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面對的現實。

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3400萬,30年來大約成長了7倍,從本來所有企業都是幾百萬,變成新企業、倒閉的企業還是幾百萬,但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3000多萬的資本。

這迅速成為創業門檻,馬上成為社會流動、階級的問題。

由從業身分的數字來看,台灣雇主人數比例下滑,老闆愈來愈少,資本愈來愈集中化。黑手愈來愈難變成頭家。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