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不是病,卻可能要人命!愛上滑手機,青少年壓力變大

網路成癮不是病 卻可能要人命

美國每10個青少年與孩童中,就有一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並可能因此耽誤學業及造成身體傷害。專家建議,防患於未然,應限制孩子每天不能上網超過兩小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網際網路逐漸發達,如今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不過,根據美國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如果一個人每月上網時數超過144個小時(平均每天3到4小時),就可被歸類為不正常的行為。

最早提出「網路成癮症」說法的是紐約的醫師哥登柏格(Ivan Goldenberg),他在1995年就率先使用「網路成癮症」一詞,匹茲堡大學教授楊恩(KimberlyYoung)更建立了問卷,以判斷是否已有「網路成癮症」的症狀。

美國托雷多大學教授尼可丁(Nick Nykodym)等人曾經針對網路成癮與犯罪的關係進行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許多網路成癮者與犯罪的聯結很密切,特別是隨機犯罪。沉迷網路愈久、網路成癮情況愈嚴重的使用者,犯罪的可能性就愈大。

尼可丁等人也指出,網路成癮雖然不是犯罪的唯一指標,但卻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駭客、性攻擊與謀殺等,都常見到網路成癮的影子。

2007年6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溫寧頓,16歲的白崔克(Daniel Petric)成為美國網路成癮症患者犯罪的典型。白崔克因為沉迷於網路遊戲,只要在家就是在打電玩「最後一戰」(Halo),幾乎都不動,有時甚至一天玩18個小時不停。白崔克的雙親隨後發現他所玩的電玩太過暴力,於是將白崔克的電玩沒收,藏在一個小櫃子裡。

僅僅過了一個星期,白崔克偷走了父親的鑰匙,打開櫃子拿回電玩,但櫃子裡卻還有一把手槍,白崔克也帶走了手槍。隨後他將父母帶到客廳,告訴父母要給他們一個驚喜,請閉上眼睛,而在白崔克父母閉上眼睛之後,白崔克持槍從後面射擊父母部的頭部,白崔克的母親因此死亡,父親也受到重傷。

這起案件震驚全美,白崔克也因此稱為「最後一戰殺手」(Halo Killer)。在隨後的審判中,白崔克的律師以白崔克罹患網路成癮症為辯護,再加上白崔克犯案時年僅16歲,他逃過了死刑,換來23年的刑期。

而史丹佛大學在2006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美國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而且通常是單身、受過大學以上教育、30多歲的白人情況最明顯,這些人每星期大約花30小時上網,在在都顯示出美國網路成癮問題的嚴重性。

美國在2009年開始了第一個治療網路成癮的計畫「reSTART」,其中高達7成的參與者是17歲到22歲的年輕人。一名接受治療的參與者說,科技支配了他的生活,一直到他清醒後才發現,過去的他沉迷於網路遊戲,在網路上玩整夜,導至精神不濟,起不了床,無法去上學,他也常覺得疲倦、沮喪;而在經過「reSTART」計畫的調整之後,他花了1年的時間,才讓自己重回正軌。

尼可丁在研究中就提到,網路成癮症雖然並不被視為是一種真正的疾病,但毫無疑問,網路成癮症需要透過治療來矯正,而儘管並沒有任何研究說明何種網路成癮症者的人格特質與犯罪相關,但對於組織而言,卻很容易發現網路成癮造成的損害,例如占用公司的內部網路、竊取公司財物等,如果組織內有治療網路成癮的計畫,將可有效減低公司的損失。

洛杉磯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則指出,根據一份美國全國性的研究報告,每10個青少年與孩童中,就有1個有網路成癮的症狀,顯示美國的網路成癮情況相當嚴重;尤其在青少年部分,會導至耽誤工作、學業等情形,同時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因光線引起的癲癇、手腕管症候群、視力受損等。

華人心理輔導中心建議,在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上,必須防患於未然,首先是限制孩子每天不能上網超過兩小時,監督並限定該上的網站、網路遊戲類別,必要時使用特殊軟體阻斷,並且教導孩子網路安全,例如不透露姓名、地址等個人資料,同時提供孩童必要的教育與保護,鼓勵參與各項有益身心的室內、戶外活動等。

愛上滑手機 歐青少年壓力變大

英國學術機構發布的調查顯示,歐洲青少年嚴重沉迷於網路上身,不過專家指出,上網時間長短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讓這些專家學者擔憂的,是沉迷於網路帶來的「接觸風險」。

到過歐洲自助旅行的人,大概都對歐洲網路的龜速感到不可思議,除了倫敦、巴黎這些國際大都會外,多數地方的網路覆蓋還停留在3G階段,有免費Wi-Fi的餐廳、咖啡館也是少之又少。

因為網路發展相對亞洲與美國慢,所以即使是在像布魯塞爾這個歐洲聯盟總部所在地的城市裡,拿著舊款傳統手機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是年輕人。

在歐洲吃飯、逛街、坐地鐵,也很少見到有人拿著手機猛拍桌上的美食,或是只顧低著頭看手機,完全忘了旁邊的朋友。在歐洲,「滑手機」並沒有意料中的常見。

但可別以為歐洲對「網路成癮」這個新文明病是免疫的。

隨著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出生於網路時代的歐洲青少年也越來越依賴網路,網路使用者的年齡層越來越低,坐在電腦前、低頭看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在今年5月發表的Net ChildrenGo Mobile研究報告就顯示,歐洲青少年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度日益增加。

根據這份調查研究,在包括英國在內的7個歐洲國家的3500名9到16歲青少年中,有72%表示使用智慧型手機後,會覺得有必須讓家人和朋友找得到人的壓力;也有50%的受訪者表示有強烈慾望想隨時查看手機,知道是否有事情發生,如果無法查看手機,會感到焦躁。還有20%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為上網出現飲食不規律、睡眠混亂的現象。

比利時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比利時9到16歲的青少年,每天耗在網路上的時間高達86分鐘,27%的青少年屬於重度依賴網路族群。

不過,青少年花費太多時間馳騁於網路上,倒也不見得真會是個大問題,畢竟這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許多家長得忙於自己的工作,孩子乖乖待在電腦前總比在外頭打架鬧事的好,何況這些多數仍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常得利用網路上的各項資訊完成作業,所以上網時間過長並非專家擔憂的。

真正讓這些專家學者擔憂的,是沉迷於網路帶來的網路霸凌、網路色情、網路賭博等所謂「接觸風險」。

歐洲聯盟一份報告指出,現今網路成癮引發的社會問題遠超過預期,而這樣的問題不光是發生在外界以為的青少年身上,不少成年人也都面臨這類的社會問題。

所謂的「接觸風險」是指兩個或多個網路使用者透過網路形成聯繫網絡,這包含了透過網路散播謠言、網路色情與網路霸凌、網路賭博成癮等現象。這些目前在法律犯罪行為中仍屬灰色地帶的網路行為,已經造成不少自殺案例,也帶來不少社會犯罪,才是專家學者最為擔憂的網路發展。

歐盟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也考慮透過法令等方式對網路接觸風險進行規範,但由於每個國家的網路發展程度各異,每個國家也各有各自的相關法規,目前還難對網路成癮或是網路接觸風險進行全面、統一的規範。

不過,個別發展較為快速的國家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開始有法律規範的討論。

以比利時為例,儘管網路發展沒有英、美等國來得快速,但不少專家學者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名兒童精神科醫師日前就呼籲,家長不要讓兒童過早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他並計劃透過連署,結合其他兒童研究專家學者,透過立法,要求小學課程中不得有涉及接觸電腦或手機的課程,以便讓兒童能夠「享有開心、沒有負擔的童年」。

這些鼓吹家長延緩讓小孩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網路等現代科技的專家認為,家長過早讓小孩接觸電腦、網路是偷懶的行為,平板電腦、手機並不能幫父母監督孩子的社交生活,也不能阻止小孩做出幼稚或犯罪行為,反而會因為無法控管,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巴西網路依賴大過性成癮

網路成癮不只是無法克制地使用網路,同時也讓人將家庭、工作或社交生活拋在一旁。當一個人更喜歡以虛擬世界的經驗取代真實世界的經驗時,表示他已經對網路上癮。

隨著科技發達,電腦網路普及,愈來愈多人由於自視低、憂鬱症、社交恐懼症等心理方面問題,及孤獨、隔離和大都會生活方式等社交方面的問題,對網路、社群網站和電玩上癮,嚴重者甚至需要治療幫助戒癮;而網路成癮的原因,除了因上網人口快速成長外,久坐不動和宅文化蔚為趨勢,是另外兩大因素。

巴西著名音樂家利馬(Lucas Lima)和女藝人派斯(Juliana Paes)都曾被專家指為對網路成癮,因為他們連結婚與伴侶度蜜月期間,都不忘天天更新部落格,即時與網友和粉絲分享新婚生活的感想;原本應該好好地享受浪漫的蜜月時光,卻無法抑制在虛擬日誌發表文章的衝動。

派斯說自己其實沒有天天更新部落格的習慣,只因她結婚的這件事,長久以來成為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話題,為回應大家的熱情,她才會在部落格發表感言。

聖保羅綜合診所醫院(Hospital das Clinicas)心理科「網路成癮」計畫督導阿布瑞烏(CristianoNabuco de Abreu)表示,利馬和派斯作為公眾人物,是靠千萬粉絲的熱情與支持捧起來的,所以他們的私生活總是被大家關注,任何喜怒哀樂都會被放大;但一般人的心理活動,通常只有在經歷感覺較負面的情況時,才會選擇透過網路發洩。

聖保羅綜合診所醫院一項調查顯示,巴西約800萬人對網路成癮,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上癮率分別為10%和20%,主要症狀包括:長時間關注於線上活動;謊報上網時間;對工作和人際關係造成影響;網路斷線或無法連線時會產生焦慮、易怒與憂鬱狀態。

心理醫師高易希(Dora Sampaio Goes)表示,網路成癮不只是無法克制的使用網路或超出預期的使用時間,同時也讓一個人將家庭、工作或社交生活拋在一旁。

電腦資訊心理研究專家法拉(Rosa Maria Farah)認為,就算是公眾人物,渡蜜月仍不忘上網發表文章,還是讓人感覺怪怪的;與其說他們對網路成癮,不如說是病態或強迫性使用網路工具。

無論是網路成癮,還是病態或強迫性使用網路工具,綜合診所醫院對這些過度依賴網路的成年和青少年都提供為期18週的會談治療療程,每週1個半小時;除非是合併憂鬱症之類的精神疾病,才會需要藥物幫助。

阿布瑞烏表示,當一個人更喜歡以虛擬世界的經驗取代真實世界的經驗時,表示他已經對網路上癮。

過去1年,26歲的廚房助理派斯(LuceliaCristina Paes)就是因為過度沉迷於網路世界至廢寢忘食,瘦了30公斤,丟了工作,丈夫也要求離婚,最後不得不尋求醫療幫助,住院戒癮,持續3個月遠離電腦和手機後,派斯已慢慢恢復並習慣沒有網路的生活,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恢復從前的生活,恢復正常作息時間,可以和所有人談天說笑。

精神病學家海納(Jorge Henna)指出,一般人到了晚上睡眠時間,若是沒有上網就應該去睡覺,假如出現無法很快睡著甚或看不進書而感到焦慮的情況,就值得注意了;而多數網路成癮者自以為可以控制上網時間,想停就停,其實也是問題,因為他已經陷入迷茫與盲目,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已經過度使用網路了。

阿布瑞烏表示,戒癮計畫成立初期,醫療團隊原以為「性成癮」會是主要問題,結果卻是社群網站導致多數人對網路的過度依賴心理症狀,如臉書上最流行的社群遊戲「開心農場」(Farmville),在全世界有近9000萬人使用,單單巴西就有超過100萬人;但它究竟是快樂的泉源還是害人的「毒品」,卻極具爭議性。

這些網路遊戲看似無害,卻具備所有能讓使用者成癮的特性:網路高手可以藉由提高社群地位來提高自視,透過打怪晉級提高挑戰性,增加玩家征服困難後的控制性愉悅。

阿布瑞烏表示,深度沉迷於網路的人,往往不曉得如何安排和使用現實生活的時間;而99%的上癮者有憂鬱症、社會恐懼症或躁鬱症傾向,且通常有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

阿布瑞烏說,網路就像其他娛樂性物質成癮一般,讓使用者沉溺在虛擬世界裡暫時逃避問題,虛構成功的社交生活和感情生活;主動尋求治療幫助戒癮的人,通常已察覺到自我認知偏差,但他們更需要認清的事實是,網路並非絕對必要,世界不會因為少了網路而停止轉動。


沒關係,那些都是老外的問題!馬鹿國還是要天天上Facebook、Line才行!不然日子要怎樣過!根本不去Facebook打卡、按讚就不能睡覺!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