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恐龍滅絕兇手是彗星而非隕石、小行星、最致命角度60度衝撞

研究:恐龍滅絕兇手 是彗星非隕石

造成恐龍滅絕的兇手是彗星,不是隕石!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造成地震、海嘯與氣候異常的兇手,過去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是迷航的小行星造成,但美國科學家利用採集的元素深入研究後發現,以殘留的物質與坑洞面積分析,應該排除小行星的嫌疑,短小精悍的彗星才是真正的兇手。

位於現在墨西哥境內,直徑約18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過去被科學家認為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留下的記號,也是造成當時包括恐龍在內七成生物全部滅絕的歷史證據。不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科學家,最近公布研究結果卻指出,造成坑洞的兇手其實不是小行星,而是體積相對較小的彗星。

研究者摩爾表示,過去在地中海一帶,科學家曾發現大量銥(iridium),因此推測為當時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留下,但是經過再次以銥來計算,並比對另一種元素鋨(osmium )後,發現原初數據有誤。最新結果指出,過去引述的銥含量不正確,外太空物體撞擊地球留下的殘骸也未如先前推估的多,推測撞擊的物體體積應該更小,而且行進速度更快,才會造成如此大的坑洞,因此,真正的物體是彗星。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者摩爾表示,「具備足夠的能量但質量較小,無非就是指彗星,」而且他認為是「長周期」彗星所造成。

彗星由塵埃、石塊、冰塊及凝結成固態的氨、甲烷、二氧化碳等化合物組成。6500萬年前地球生物發生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就是「肇事現場」,因為當時星體撞擊地球後,產生許多大火、地震與大海嘯,塵灰並佈蓋整個天空,導致地球溫度下降好幾年。

普度大學物理學家強森則表示,「這種推論很有趣,如果兇手真是彗星,那會改變很多原本認知,但我認為當時撞擊地球的星體,還是可能是行星,只是許多殘骸沒有掉落在地球上被人發掘。」

不管是行星或彗星,最近幾年來,外來星體接近地球的新聞時有所聞。今年2月15日一顆編號「2012 DA14」,如約奧運游泳池大小的小行星,以約2萬七千公里的距離「貼身」通過地球,由於它被發現才一年左右,如此近的距離,仍使許多科學家感到驚訝。同一日,俄羅斯烏拉山區則發生不明星體爆炸,爆炸威力還造成一千多人受傷。

小行星一般在太空行進時,速度平均約每秒17公里,彗星的速度則是行星的三倍,為每秒51公里。但仍舊有例外,一顆名為2008 FF5小行星,曾以行星一般速度兩倍速度前進。

這次研究結果已在第44屆「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會議上發表。


上次擦撞到地球的那顆彗星,很可能也把地球推離原來的運行軌道,導致氣候變化更為嚴重,本來可能平時溫度就40-50度的地球,當場溫度下降到平均20-30度,使得一堆大型動物,植物都活不下去!smiley-sigh.gif剩下的都是一堆耐寒的小動物,植物。以及本來就在深海,不受影響的史前生物,例如水母等。Laughing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 最致命角度60度衝撞

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巴黎兩倍大的小行星衝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並摧毀地球上75%生命,「自然通訊」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當年小行星以「最致命」的60度角度撞擊地球。

小行星到底是垂直撞擊或偏擊地球,那個角度更具破壞力,一直是待解的謎。

26日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報告指出,小行星是以「最致命」角度60度撞擊地球。

此毀滅性撞擊造成大量碎片與氣體噴向高層大氣層,導致氣候急遽改變,註定讓暴龍與暴龍曾獵捕的生物絕種。

分析被小行星撞擊的墨西哥南部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結構,科學家進行了一連串模擬。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College London)科學家柯林斯(Gareth Collins),與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Austin)的研究同僚,共同檢視90度、60度、45度、30度共4個可能撞擊角度,以及每秒12與20公里共2個撞擊速度。

研究發現,與撞擊坑結構資料最吻合的撞擊角度是60度。

柯林斯告訴法新社:「60度是更致命撞擊角度,因這樣的撞擊能以夠快速度,迸發出足以籠罩地球的更大量物質。」

他表示:「希克蘇魯伯(Chicxulub)的撞擊導致大規模滅絕,因撞擊以夠快速度,迸發出大量碎片與氣體,散布至全球各地。」

他表示,倘若小行星以垂直角度或更傾斜角度撞擊地球,就不會造成那麼多碎片噴向大氣層。

撞擊造成大量硫微粒懸浮在空氣中遮蔽陽光,氣溫下降攝氏好幾度並使氣候變冷。

🍎たったひとつの真実見抜く、見た目は大人、頭脳は子供、その名は名馬鹿ヒカル!🍏
Forums  ›  新聞話題  ›  研究